跟青春期孩子沟通究竟有多难?恐怕每一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体会。
这两天,我重温了《超级育儿师》,发现其中的一期非常具有代表性。
这期的求助者是一位妈妈,她跟14岁的儿子一起生活,孩子正在读初三。
在求助中,妈妈说:儿子本来挺聪明的,但自从玩上网络游戏就变了。
他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不少于12个小时。
面对沉迷游戏的儿子,妈妈无可奈何地说出:
“(太阳)今天不是圆的,你可以去看一下。”这样的话,谁知儿子看都不看妈妈一眼,无所谓地说:
“今天是方的,我知道。”
妈妈忍不住失声痛哭:
“兰海老师,你快来吧!”
“我不想我小孩毁掉!”
求助视频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柔弱的,无助的,被伤害的母亲,以及一个麻木冷漠的儿子。同样作为家长的我们难免同仇敌忾,甚至对儿子的表现大加批判。
然而,兰海老师要实现的是这位妈妈的心愿:帮帮这个孩子。
这不但是家庭教育工作者,也是爸爸妈妈在育儿问题中应该秉持的立场:
不要执着于说服孩子“他确实错了”,而是去发现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越来越好。
兰海老师来到这对母子的家里,发现本来应该在上学的儿子,却坐在电脑前玩游戏。
发现家里来了客人,他只是回头瞟了一眼,就又扭过头去开始打游戏。
兰海对孩子的“第一眼”印象是:
“这个孩子没有最基本的礼貌,并且他不愿意和外人去交流。”
因为兰海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观察”,所以她并没有干涉母子两人的沟通。
在妈妈拿着抹布擦桌子的时候,不小心弄断了网线,儿子的表情是这样的:
我们试着做一下同样的表情和动作,你感觉到了什么?
是的,因为妈妈弄断了网线而无法继续打游戏,儿子表现出来的不是暴怒,不是功亏一篑的扼腕,而是无奈。
很快,儿子拿出手机,戴上耳机,打开门走了出去。
妈妈拦在门口要儿子交出手机。儿子一句话不吭,扭头去了卫生间,并且把门锁上。
在这里,兰海看到的是:
“一个讲道理有耐心的妈妈,和一个没有礼貌,不尊重妈妈,并且迫不及待想要离开家的‘混’孩子。”
母子的冲突并没有结束。
怒不可遏的妈妈拔下网线藏了起来,儿子回到屋里发现没了网线,终于主动开口跟妈妈说话:
“宽带线。”
接下来的对话中,儿子依旧敷衍,甚至在嘴里叼了一根棒棒糖。
“我为什么要把宽带线拿走,你能回答我吗?”
“不知道。”
“你现在初中了,不是小学生,你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你回答让我满意,我会给你。”
“让我不玩电脑。”
没有拿到宽带线的儿子有一次把自己关到洗手间里。愤怒的妈妈过去敲门。
因为没有得到回应,妈妈找出了卫生间的钥匙强行开锁。
兰海说:
“这样一个场景,我看到的是一个穷追不舍的妈妈,和一个只有躲在厕所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