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母子两人的沟通,事态逐渐升级,妈妈的嗓门更大了,她像一个被剥夺了权利的女王一样,拼命捶着门,大声地宣誓自己的主权:
你得听我的,你是我的!
当儿子终于从卫生间出来,坐到了沙发上,面对居高临下瞪视着他的母亲,他把小狗抱在怀里,之后又抓过枕头紧紧地搂住。
兰海说:
这样的动作代表着在必须面对自己妈妈的时候,儿子希望能够自我保护。
也许这个时候妈妈的表现,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的家长。
当孩子不听话,或者拒绝沟通的时候,我们就会忍不住开始失控,开始咆哮,开始宣示自己对孩子的所有权。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跟孩子的沟通就变味了,我们沟通的目的,已经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成为了“逼孩子承认自己是错的,家长是对的。”
当这位妈妈终于在孩子嘴里抠出了答案:“星期天回校”,妈妈的回应是什么呢?
“你有心的话,你下午都要回学校。这证明你在敷衍我,对吗?”
孩子本来已经开始跟妈妈对视的眼神又开始滑向两边,做出了一个熟悉的动作:
到这里,我们终于发现了孩子“浑”“不讲礼貌”“不回应妈妈”背后的原因:
他是在用“浑”来掩饰自己的委屈和难过。
观察结束后,兰海给妈妈和儿子开了个“家庭会议”。
会议上,兰海问:“你们还想改变吗?”
儿子说:“愿意啊!”
妈妈紧跟着来了句:
“要说到做到。”
这也是很多家长的固有认知,他们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辜负了父母的苦心,让自己伤心。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是弱者,是被伤害的那一个,只有孩子改好了,才能修复这段关系,让这个孩子,这个家庭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所以,错,是孩子单方面的错,伤害,也是孩子在进行单方面的输出。
回忆一下,妈妈在家庭会议中说的这些话,你们是不是也经常对孩子说?
“怕他不读书,没有知识文化……我放弃他,一走了之,他出去很快就学坏。”
“他这么好的一个人生,这么一个阳光小子,我不想让他走上这条路。”
妈妈说得泪流满面,儿子却说:
“我已经早猜到她会说这些话。”
“她已经说够了,我已经听腻了。”
“你(眼泪)流多了,我习惯了。”
在家庭会议上,孩子终于说出了自己对妈妈的不满:
“商量沟通都是她做的决定。用她规划的人生来定义我,定义我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
兰海老师对妈妈揭示了儿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
“他百分之百的生活,都在由您做决定,而他唯一能做决定的,就是在他的网络游戏上。他并不是对网游游戏有瘾,真正有瘾的是他的成就感,他能够控制一切,他能够获得朋友,而这些,在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的生活当中,被您控制了,被您做决定了,所以他只要游戏当中,成为自己的王,而不要成为百分之百现实当中,你的奴隶。”
找到了儿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之后,在接下来的辅导当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作为一个14岁孩子,他应该有的,除了冷漠、无所谓之外的其他表情。
以及他的勇气
他的怒吼
他的坚持
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