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式具体如何使用?我们举一个例子:
这只杯子出自大明成化年间,所以在时代这一栏直接填上“大明成化”即可,
从画片入手,斗彩是它的彩料、鸡为绘画对象,那么画片这一栏就为“斗彩”“鸡”,
其造型为敞口、浅腹、卧足,按理说我们该称它为敞口杯,
但这只杯子创烧于明朝,其器型与当代的“缸”一致,都为敞口、浅腹的造型,
故器型这栏中,填入一个“缸”字即可。
按照上述公式,这只杯子便称为: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在这节初级入门课程中,公式的内容已足够大家使用。
下面的文章,我就把这个公式分享给大家,
诸君且看:
一、杯名的姓:时代姓是我们的根,比如姜姓,它源出神农氏,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炎帝之所以姓姜,是因为它生于姜水,便以水命姓为姜。
又比如魏姓,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
后魏国被灭,其子孙便以国为氏。
而杯子的“姓”,根源于它的时代。
每个时代的瓷,都有属于它的典型烙印,
就拿青花为例,
永宣时期的浓烈,成弘时期的淡雅,康熙时期的墨分五色,雍正时期的青翠....
你觉得特色艰深,区分度小,但其实并不难,
因为时间是最好的筛选器,今人也只爱那些鼎盛时期的瓷。
具体的此处不再多言,参见这篇文章:(初识瓷的种类,中国人不懂这个,就太遗憾了)
能将朝代和年号这个“姓”加入杯名中的杯子,
就算不是名杯,也定是上上上上上等品。
比如你提到斗彩,那必是成化。
明成化年间,物资丰富、国泰民安,
明宪宗艺术水准颇高、擅长绘画、喜欢较为柔和的色彩,
再加上宣德制瓷工艺技术加持,
这一时期的斗彩工艺直飚顶峰也算是合情合理了。
对于今人来说,“成化“就几乎成为了斗彩的姓,“成化斗彩”成了某种固定搭配,雍乾在仿,民国在仿,今人也在仿。
与成化斗彩相似,被称为“清代审美巅峰”雍正时期的青花,
也与经济、政治、帝王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雍正艺术造诣高、涵养深厚,个人审美水平不一般,
所以烧造出来的青花别有风味、精巧绝轮。
上图,是一只青花花卉高足杯,
为其冠上“姓氏”后,它的全称便成是清雍正青花花卉高足杯,
是不是瞬间高大上了起来!
如果人们发现日日呼唤的小明,其实姓“爱新觉罗”,你还会觉得他普通吗?
官窑茶杯姓氏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毕竟是往宫里送的东西,怎会有便宜货。
更是为当时烧制出的“绝品”烙上了朝代的印记。
这些“烙印”,也加深了后人对当朝制瓷工艺特色的印象。
聊到斗彩,就会想到成化的斗彩;
提及青花,不免会想到雍正青花的俊秀淡雅;
谈到五彩,那康熙五彩的十二花神杯更是不得不谈。
对于今人来说,我们爱的是最鼎盛时的瓷,最爱模仿的也是这些经典款,
人们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仿康熙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仿雍正青花花卉纹高足杯……
只不过这类后人仿制的茶杯,名中还会增加一个“仿”字。
二、杯名中的画片:姹紫嫣红的皮囊们如果茶杯们仅有“姓”却无“名”,都以朝代年号直接称呼的话,重复率会相当的高,
而杯名中的第二个字——“画片”,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这就好比在「李家村」喊一声老李,每位“老李”都会齐刷刷地回头,
若想精准找到你的那位“老李”,就得透露出名字中的更多讯息才行。
“画片”这一part的作用,也正在于此。
在一只茶杯中,画片是相当抢眼的存在,
用不同彩料、图案、纹饰装点出的杯器,能够对同一时期的不同茶杯加以区分,
杯名的重复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在形态画片时,其实我们会包括两部分,
其一是画片中缤纷的彩料,另一部分就是画片中百态的皮囊,
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辉,共同造就杯器上的绝美画片。
在聊“皮囊”前,我们先来聊聊画片中的“姹紫嫣红”。
1、彩料瓷器上展现出的色彩,都源于绘瓷所用到的各色彩料,
缤纷的颜料,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彩瓷。
说到这儿,我们就不得不聊聊瑰丽又绚烂的彩瓷们。
关于彩料,我们有一篇专门介绍它的文章,
所以在这儿我们先聊个大概,具体内容可以去看《》。
青花
在瓷器界中,青花的地位无语多言,
悦目优雅的蓝、持久稳定的色泽、较高的烧成率,
让古往今来的人儿,都对它喜爱有加。
青花瓷在唐宋年间初露头角,于元初大放异彩,明宣德时期,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
氧化钴遇上高温会变成蓝色,是青花的发色剂,
用青花料在瓷胚体上绘制好画片,再罩上一层透明的釉后,
放入1300度以上的高温窑内烧制,青花瓷便制作完成了。
青花只需入窑一次,一次即可烧成,属于釉下彩。
清雍正淡描青花如意纹瓷杯
五彩
属于釉上彩,它指的是分布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
五彩的“五”也并不特指它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瓷器,同样能称之为五彩。
五彩创烧于宋元,成熟于明代,清朝康熙的五彩最负盛名,佳作连连。
这一时期的五彩,不光有红黄绿紫等彩,
匠人们还能巧妙运用釉上蓝取代釉下青花,再加上金彩与黑彩的广泛应用,
康熙的五彩绚烂多姿、浓艳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