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狮。图片来源: 搜狐文化。
儒家有一套秩序,从修身到修德,贯彻到伦理乃至仪态的各个方面,影响到醒狮,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值得关注,那就是工艺繁复的狮头颜色。在全部是雄性的南方醒狮中,鬓角和眉毛的颜色区别体现出长幼序列。鬓和眉如果都是黑色, 就表示狮子年轻力壮, 舞狮者也往往是年轻人。鬓和眉都是白色的话, 舞狮者就年龄较长了, 或者地位较高。狮头的颜色序列,和古代仕子朝服的不同颜色标明身份等级是一样的。在传统礼仪中,进入寺庙或者祠堂的时候,有着先拜神灵、再拜祖先、后拜主人的次序,而常常在庙堂出现的舞狮仪式也遵从了这种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伦理格局。将伦理秩序细致到颜色和仪态,形成一种仪式感,是醒狮的特色。
佛山醒狮狮头。片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2期。
醒狮的仪式感还体现在点睛环节上,比如点睛者往往是圈子里或者当地德高望重者, 要么就是寿星。点睛者先向天地敬酒,再向东南方向鞠躬, 最后向观众致意,在新狮头上点上眼睛:“一点金, 二点银, 三点扬名四海, 四点天下太平”,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间话语表达,点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醒狮点睛。图片来源:佛山电台官方微信
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的佛山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彩扎(佛山狮头)传承人黎伟(前右),正在演示佛山黎家狮的扎作技艺。图片来源:佛山日报视觉中心。
醒狮表演中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的八态是狮的拟人化, 而睡狮、出洞、探青、惊青、弄青、食青、醉青、吐青、归洞等一系列的固定动作又模拟真实狮子的性状,由此,醒狮不仅是人格化的狮子,也成为狮子化的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思想。
在清末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写了《动物论》,最早将中国当时积贫积弱的状态形容为酣睡未醒。其后,邹容写了《革命军》,直接将觉醒中的中国比作一头醒来的狮子:“嗟夫!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
醒狮,以“醒”为名,经由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继而出发采青、往高台饮水、踩梅花桩,在一系列体系化的表演中,完成了从苏醒到步步登高的过程。作为一种融合了舞蹈、武术和音乐、兼有体育竞技色彩的民间艺术,醒狮经由黄飞鸿等武术家发扬光大,在近代历史发展中,逐渐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礼用和贵、雄健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