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年代可是美食满天下飞,因为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在这种丰富的物质资源,但是大家想出去外面吃一顿还是可以的。
在七八十年代的年代,人们也有了过去的“户外聚餐”呢。
人们聚在一起,在一起吃一顿,也没人知道今天的饭菜到底是什么,但是大家还是一脸的上档次。
而在这样的场合中,经常会出现的饭菜当然就是家常食品了。
家常食品中又以蔬菜水果居多,还有少量的肉类等食材,但是还有一类食材是常常能在这样的场合中看到的特产,那就是各种沙区、湖区、河区、海区捕到的各种水产。
而在这些水产中,有一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象里是“祖传的好吃”,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象中,从小就被各种长辈们灌输“上桌就吐泥、吐寄生虫”的“知识”的食材。
这种食材就是河蚌了,河蚌可以说是在我国大部分江南水乡、河流、湖泊、水库都能找到的一种种群数量较大的生物物种,其中汉水盛产河蚌,闽江中的河蚌很有名,而滇池、鄱阳湖等著名的大湖泊也有河蚌的身影。
那么为什么虽然这些河水中都有河蚌这种生物种群,但是最后河蚌会变成河生物了呢?
其实河蚌味是可以吃的,而且在七八十年代,中国人是对什么都敢吃的,但是河蚌却成了吃不了的海物中的一种。
全世界大概有六、七十种生长在淡水中的蚌类,其中有一人在嘉陵江和岷江泾渭之地,另外有的是人工栽培起来的,还有一些生长在珊瑚礁上和海底的,还有尼罗河鲍鱼。
河蚌主要生长在淤泥、砂砾等地方,以从水中吸收养分等为生。
它们的外壳是石灰质的,它们的外表总是很脏,而且也总是被吐出泥来,甚至在烹饪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活河蚌从锅中爬出来的情况。
但是正是因为它们生长的环境脏,所以人们一般都不是直接放火生吃,而是将河蚌养上三到五天,让它自行“排污”,然后再拿出来烹饪食用。
而在烹饪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从锅中自己爬出来的活河蚌。
除此之外,一般情况下河蚌还会被开膛掏肠,如果没有掏干净,那么在烹饪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腥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