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是阳澄蟹味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中国人吃螃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
鲁迅曾曰:“第一食蟹者为天下勇敢之最,传说为巴解也。”说的就是巴城镇的故事。
传说在大禹治水时期,有一位叫巴解的督工和工人们在阳澄湖边治水,不久发现成堆的“夹人虫”被工棚口的火把吸引上岸,不仅咬人,还把稻田里的稻谷咬断。一天晚上,巴解和工友们在岸边开沟筑壕,灌进沸水,点燃火堆,“夹人虫”纷纷而至,跌入壕沟中。被沸水烫死的“夹人虫”从青墨色变成了红色,还散发出鲜香美味,巴解上前,大着胆子做了第一个吃“夹人虫”的人。
为了纪念巴解敢为人先,为世人带来的美味佳肴,遂在巴解的“解”字下面加了一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
此后,阳澄湖蟹便爬上了人们的餐桌。后来,巴城镇的人们还为巴解造了塑像,立于阳澄湖畔的巴解园内。
图源/美篇
宋朝时期,阳澄湖蟹就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南宋进士高似孙曾写过一本《蟹略》,颇有研究地将螃蟹以产地划分,如吴蟹、楚蟹、越蟹、淮蟹等,其中有一句“姑苏娄县即昆山也,有郁吴塘蟹,特肥大”,里面的娄县被后人认为说的就是巴城镇。
清朝道光年间,《元和唯亭志》曾记载,河蟹:“出阳澄湖者最大、壳青、脚红、名金爪蟹、重斤许、味最腴”。
图源/《螃蟹的征途1》
阳澄湖大闸蟹的第一批疯狂粉丝,大概出现在民国时期。
《上海渔业志》记载:1920年左右,阳澄湖蟹登陆上海,便迅速在全城的饮食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后来更是出口到了海外。当时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螃蟹产自巴城,但依旧执着于“阳澄”二字,阳澄湖蟹一时风头无两。
02
阳澄湖大闸蟹为何好吃?
我们现在所说的大闸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适应性极强,产区遍布全国,辽宁、山东、青海、河南、湖北、安徽、上海、江苏、台湾等地皆有。
早些年,安徽当涂的花津蟹、河北白洋淀的胜芳蟹、江苏巴城镇的阳澄湖蟹名列三甲。如今,唯有阳澄湖大闸蟹名扬四海,独霸天下。
究其缘由,或许是阳澄湖的水文条件更优越。
作为淡水蟹的大闸蟹,出生的时候是在咸水里,等长大一些后,便会洄游到淡水中去,水不能太深,否则照不到太阳光。阳澄湖,长江入海口的大型湖泊,水深不超过2.5米,光照充分;湖底淤泥少,土质偏硬,利于爬行;水草丰茂;多方优势,让阳澄湖在众多湖泊里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