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深
亚明1941年毕业于淮南艺术专科学校,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作品《长江万里图卷》以精心的构思、宏大的篇幅和细致的刻画、独到的笔墨,成为中国画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说起亚明,雷晓宁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亚明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积淀、思想情怀特别打动人心,雷晓宁从中体会到中国画在传承与创新中迸发出的力量。同时,雷晓宁的作品也给亚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惜才爱才的亚明,将雷晓宁认作自己的义子,在艺术上精心指导。
“我又带了几幅画,请老师看看。”每次和“爸爸”见面,雷晓宁总是会带上自己近期的作品,让亚明找问题、提意见。从立意到线条、色块,亚明的火眼金睛,总是能让雷晓宁受益匪浅。
这对“父子”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火热的创作中去,用新的内容和技法满足时代的审美需求,也拉近了两代艺术家心灵的距离。
盛世新六骏
“艺”源于“思”,在绘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刘汝醴教授则给了雷晓宁不少的帮助。
刘汝醴是著名的美术史论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他早年留学日本,主攻绘画和美术史。1953年起,在南京艺术学院从事美术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的美术史研究中西兼擅,古今贯通,被称为“中外通”。
跟随刘汝醴的步伐,雷晓宁对中国画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夯实了艺术的根基。
一马当先——
飞扬锐不可当的龙马精神
树高千尺,根扎沃土。从孩童时代开始与马为伴,到不断开拓艺术领域,雷晓宁一路艰辛,始得玉成。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曾独步画坛。他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彼岸
雷晓宁擅长传承与创新,精于中国画、雕塑,尤喜素描写生,他画的马既塑形更铸魂。
传统画马,多以线条勾勒马的形体动态,以水墨平涂马的结构,雷晓宁打破传统,在继承和发展徐悲鸿大师画马技艺的同时,大胆创新,推翻了传统绘画中不问表现对象,强调书法中锋用笔的教条主义。雷晓宁笔下的马有中锋、侧锋、逆锋、皴染点擦,辅以色墨的丰富多彩,表现了马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大大拓宽了画马的格局和表现力。
他多次为人民大会堂作画,其中一幅《万马奔腾》以气势恢宏、壮阔和充满立体动感,在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雷晓宁融情感、哲思于一体,笔下之马,奔驰如电,纵横恣肆,显示催人奋进的生命之美,飞扬着一往直前、锐不可当的龙马精神。
巨幅工笔画《盛世新六骏》每幅规格达到347厘米×280厘米,比一匹现实中的马还要大三四厘米。《盛世新六骏》不同于墓穴中的石浮雕昭陵六骏,雷晓宁以形写神,描绘了六匹既有阳刚之气又具阴柔之美的骏马,兼具传统与现代,洋溢着时代的精神与审美内涵,同时,将中国人特有的龙马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子像(坐落于句容茅山)
“为了表现四蹄腾空、奔跑如飞的汗血宝马,我多次赴不同马场观察、体验、写生,体会骏马飞驰所展示出的内在力量,了解汗血宝马那桀骜不驯的烈马性情。有一次,不小心小腿骨折了,但我觉得值。”雷晓宁说,在马场考察期间,他天天如痴如醉地写马、观马,积累了极其珍贵的写生资料与创作灵感。汗血宝马那桀骜的眼神,龙吟般的嘶吼,飘洒如飞的鬃尾,蹴踏奔驰的电闪雷鸣,都一一刻印在他脑海里,在他的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如今,已经72岁的雷晓宁仍以高质量的精品创作引领当下画坛,他笔下的马从“草原”奔向“高原”:在升华时代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的壮阔主题中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