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居多。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贵州因其独特的地形气候,致使自然资源丰富,产品类别多,尤其是各种山珍原生态产品,让贵州黔味菜系独树一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菜。为系统展示和传播贵州的美食文化,《贵州画报》联合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策划推出“醉美黔菜”专辑,通过寻味、品味、回味、意味四个篇章,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黔菜的美味世界。
贵州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省份,这样的省份充满了融合与创新的精神,黔菜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也同样充满了融合与创新的精神。
黔菜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合创新发生在明代初年。明初,肩负为明王朝统一版图使命的大将傅友德,率领最精锐的30余万明军抵达贵州,为登基不久的朱元璋剿灭盘踞此地的元王朝残余势力,平定不肯归降的云南。
1381年,傅友德率军抵达今贵州毕节、六盘水地区。为确保给养线的交通顺畅,明军很快占据了有利地形,建起了一座座石头屯堡,为明军的后勤补给线保驾护航,建立了入境赤水、仁怀,绕道遵义、贵阳和安顺的运输线,运输线先是运粮,后改为运盐, 在贵州境内以盐易粮,从而形成了贵州的一条汉化线,也促使了黔菜与苏、浙菜的一次大融合,形成了黔菜的一个新亚系屯堡菜。
平定云南之后,朱元璋害怕无数兵将用流血换来的大局变成权力的真空,为了稳定边陲,一道圣旨将参战的明军留在云贵高原,建立卫所,实行屯田制、卫所制,并把作为后勤补给线的盐粮古道改为商道,大量川商、晋商进入贵州,从而形成了黔菜的第二次大融合,与川菜为主的多菜系融合,使得具有川菜系富油重味特点的黔菜民俗菜得以在遵义、贵阳和铜仁为主的地区不断发展壮大,甚至在城镇菜肴中成为主流。
改革开放后,随着各地交流的深化和“地球村” 概念的形成,黔菜中的民俗菜不断引进以川、粤为主的其他菜肴,形成了抗战中第三次黔菜大融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第四次大融合之后的第五次大融合,使得民俗菜不断推陈出新、蓬勃发展,形成了黔菜的又一个亚支创新菜。
悦尽千山韵味长,胸怀广博有容乃大,极具融合创新精神的黔菜,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海纳百川不断拓宽,必将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兴义万峰林 肖芳 / 摄
贵州是一个移民大省,有上千年的移民历史。多元文化的延续交融,塑造了黔菜的广谱性、适应性和风味融合特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黔菜逐渐走出了贵州,受到了国内外食客的喜爱和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黔菜的文化内涵和独特口味,黔菜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升。同时,黔菜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烹饪技法,将传统的黔菜与现代化的餐饮方式相结合。这种创新不仅使得黔菜更加多样化,也为其扩大市场和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023年12月4日至5日,由贵州省商务厅、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贵州酒店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新黔菜、新体验”为主题的2023年“新黔菜及新黔菜餐饮店省级评选活动”,共评出贵州饭店等10家省级新黔菜餐饮店,茅台糯高粱茶香红烧肉等20道省级新黔菜,进一步推动了黔菜的创新与发展。
雀舌羊羔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