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奶油的颜色呈白色或黄色,澳-新系的稀奶油乳液颜色偏黄,法系稀奶油乳色一般偏白。颜色深浅是由于奶牛所食用牧草中自带的β-胡萝卜素含量不同,导致产出稀奶油的颜色不同。一般来说风味上澳-新系奶油会更加浓郁,奶香香浓且不腻口。
植物奶油的颜色呈现白色,主要由植物油或植物脂肪组成,不含有乳制品成分。一般来说,对乳制品过敏或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来说,植物奶油使用比较多。
在实际应用中,稀奶油常用来制作甜品、蛋糕、冰淇淋、巧克力、咖啡等食品。稀奶油的脂肪含量和质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客群、不同场景的制作需求。
02
稀奶油制作和分类
从牧场采集的全脂原奶,要制作成烘焙奶油和烹饪奶油,要先将原奶离心技术分离成90%的脱脂奶和10%的稀奶油。
根据热处理*菌工艺的不同,有多样*菌模式。例如UHT瞬时高温灭菌,加热到138-143℃,*死所有细菌。还有西方国家比较推崇的巴氏*菌法,包括低温长时灭菌法和高温短时灭菌法,灭菌率97%-99.9%,达到*菌目的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鲜奶的营养成分。
完成*菌后将稀奶油均质化,目的是有效阻止稀奶油中的脂肪和其他配料分离,脂肪分布更平均,口感更顺滑,裱花奶油的挺立度和稳定性更强。稀奶油完成*菌和均质化后,将再次被冷却,无菌包装后冷链运输到各个目的地。
↑图片参照日本乳業協会制作[2]
稀奶油的黏度、稠度及功能特性(如搅打性)会随脂肪含量、加工方法的不同而有轻微差异。另外,牛乳的化学组成和乳脂中呈味脂肪胶含量会随季节而变化,因此不同季节牛乳制成的稀奶油品质、搅打手法也有些许区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如何打发稀奶油?请继续关注科普知识专栏。)资料源自文献[4]部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