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饥荒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又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
二十年前,农村行走着许多匠人,这些匠人统归为“九佬十八匠”,很受老百姓的尊重,其中又以“八大匠”最为常见。
所谓“九佬”,通常指的是阄猪、*猪、骟牛、打墙、打榨、剃头、补锅、修脚、吹鼓手这九个行当。
而“十八匠”,则包含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分长木匠,即建房的;方木匠,即打家具的;圆木匠,即做围桶、脚盆的,也称为箍匠;还有锯匠(即锯木板,也称界匠)、雕匠,画匠,弹匠、篾匠、瓦匠、垒匠,鼓匠、椅匠、伞匠、漆匠,皮匠、织布匠、弹花匠、铸造匠、磨剪匠、窑匠等。
这里的“十八匠”,几乎包含了民间所有的匠人,这数字“十八”,只是一个总数的泛指,并不是说只有十八个行当。
上面说的许多匠人,可能许多人都没见过,但说起农村的“八大匠”,对于90后之前的农村人来说,肯定不会陌生。
俗话说:“人不学八匠,一生不像样!”
那时候的农村年轻人,都以会一门手艺而自豪,有条件和路子的,都会选择去拜师,学一门手艺来傍身。别的不说,小伙子只要学精了一门手艺,就经常有好酒好菜吃,在农村讨媳妇也更有底气。
农村的“八大匠”,一般指的是泥水匠、石匠、木匠、铁匠、锯匠、篾匠、裁缝师傅和理发匠,这些行当与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问题来了,在讲完规矩的农村里,如果“八大匠”同时出现,到底谁该坐上席呢?
还别说,这其中还真有行规在里面,上席并不是谁都能坐的,否则被人说不懂规矩不说,还容易得罪人,惹同行耻笑!
我们这的农村,有一句关于“八大匠”坐上席的老话,说的是“头铁二木三打石,锯匠师傅行前恰(吃)”。
意思就是说,他们当中铁匠最大,木匠第二,石匠排第三,而篾匠师傅如果有前面三种师傅在场的话,只有随便找个位置坐下来吃饭的份。
为什么八大匠中,铁匠最大呢?
相传,铁匠的祖师爷是一位神秘人物,那就是家喻户晓的太上老君——李耳。
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铁匠行当都要停工3天,不准在家烧炉、动锤。因为这天是铁匠祖师太上老君的诞辰,大家都要给祖师爷庆寿,以及同行之间进行竞技交流。
正因为铁匠的祖师爷太强大,在老百姓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所以在八大匠中,都尊铁匠为老大。吃饭的时候,只要有铁匠在,其它师傅都不敢坐上席。
当然,传说归传说,铁匠之所以居于八大匠之首,我认为和古代的生产力有关。
古时候,看一个国家的实力强不强,主要是看它的粮食产量和兵器锻造技术。粮食产量高,则民富,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而锻造技术越高,则这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力越高,兵力越强。
老百姓的农具离不开铁匠,国家的兵器离不开铁匠。铁匠行当和国家的安定有关,和国家的生产力有关,这也就是铁匠排在八大匠之首的主要原因。
除了铁匠外,八大匠中还有石匠、木匠和泥水匠(瓦匠),这三个行当都尊鲁班为祖师爷。那么在这三个行当中,又该谁坐上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