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打了两次板栗,带刺的板栗球总共大概有一袋,那种装30公斤大米的编织袋。
第一天上午打回来,把它们摊在门口的地面上晒。
等太阳偏西,门口已经阴凉的时候,一个人坐外面剥了起来,打开头条,边听边剥,边剥边吃,吃的主要是特别小、特别嫩、扔掉可惜的那种,剩下来的也就一小盘板栗。
手脚并用,用剪刀一个个剪,因为还不太熟,里面的皮还是白色,剪开后,需要把板栗费劲地从球上扯下来,一不小心,还会把里面那层皮撕破,手也尖被刺刺了好多下。
想着晒晒会不会开口,好剥一些呢?于是,剥了差不多2个小时,一半还不到,就停下来了,明天再弄吧。
晚上,邻居又约第二天去摘柿子,顺便再打一点板栗,同一个地方。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柿子的软甜,不更需要一层一层地剥,所以,迫不及待地就答应了。
只可惜,高大的柿子树上,为数不多的柿子,都高高在上,我们在竹林里捡的长竹竿,嗯,差不多有5-6米的长度,根本都够不着,费了好大的劲,才看到几个在竹竿能及的范围之内还挂了几个。
青柿子打是打不下来的,只能耐心地用竹竿的枝丫处,碰到柿子后,再慢慢扭,才能连着一小段树枝带下来,柿子落在灌木丛上,倒也不会砸到地上,费半天劲,我一共摘了3个,邻居又给了2个。
柿子就这点指望,我们又就近打了一会板栗,虽然昨天有人打过一遍,但树上还挂着不少,只是,女人干这活,力气不行,三人费了很大的劲,也就各打了小半袋。
下午继续边听头条,边剥板栗,剥的过程中发现三个问题:
其一,凡事皆不可以想当然。昨天留存的未剥的板栗,原以为晒晒会自行炸开,殊不知,这是基于对成熟板栗的认知。
而对于这些尚处于较生状态的板栗球而言,在阳光的炙烤下,却是越晒越硬,越晒越紧实,反倒徒增了处理的难度。
还是上来打扫楼梯的保洁阿姨告知我,依她的经验,此类板栗装于袋中捂上两日,会更好剥开。
其二,不可忽视一日之差。在板栗成熟之季,哪怕一天之差也不容小觑。
仅相隔一日,其成熟度便有显著提升。前一日,剥开的板栗皮尚显白嫩柔软,后一日,其颜色便已深沉许多,少数甚至已然化作成熟的棕褐色。
并且,底部与外壳相接之处,也近乎脱落,剥取起来轻松许多。
其三,板栗剥起来是真费手。因为明天要回杭州,下午抓紧时间剥完所有板栗球,晚上没事,一不做,二不休,开着空调,再把外面的硬皮和里面的一层内衣全部剥掉。
这手工活干着是真放不下手,直到晚上11点,剥完大部分,左右手大拇指算是废了一半,痛的不敢再碰了。
两天的成果,就这些了,烧2-3次板栗炖鸡,应该是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