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日举行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吴谦提到,在我国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叫作迈丹的小山村。
迈丹在哪?
俯瞰祖国版图,迈丹只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小黑点,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喇昆仑山与天山在此交汇。迈丹又称玛依丹,柯尔克孜语意为“上有油下有粮的地方”。然而在现实中,这里气候干燥、土地贫瘠,当地群众主要以放牧为生,因生活水平极端贫困,一度被列为国家级深度贫困村,直到2018年才脱贫。
为什么吴谦要单独提到这个村子?
故事还要从1962年讲起。当年,解放军的一支连队跋山涉水,来到迈丹扎下了营地,因地得名“迈丹边防连”。当时的村里连一所小学都没有,适龄的孩子们只能放羊牧马。连队的官兵们决定帮助村民改变这一切。盖教室、捐文具、当老师,甚至到连队探亲的军嫂,也都承担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到迈丹小学当兼职老师。
58年来,连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扶贫帮困的脚步从未停息。帕米尔高原上的这所“国门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迈丹小学毕业的学生中,共计有150余人考上大学,迈丹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村民说:学校的孩子们是最幸福的一群人
周末,夕阳还没落下,村民买买提明玉山·乌斯曼就提着小板凳,早早来到迈丹小学教学楼LED大屏幕前,等待着电影晚会的开场。这是迈丹村村民是每周一次的欢愉时光。
买买提明玉山·乌斯曼今年72岁,是迈丹村原民兵连连长,也是迈丹小学的首批学生。如今,他的孙子也已经从迈丹小学毕业了。
买买提明玉山·乌斯曼说,最早的时候,迈丹小学没有固定校舍,是一个搬来搬去的“流动教学点”。官兵们就在连队菜地旁平整出一块空地,搭了棚子供师生使用。到了1980年,运转了20余年的迈丹小学流动教学点无法满足当地孩子读书的需求。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看到这样的情况,老一辈连队官兵感到心酸。他们开始帮助学校用泥土筑房子,用木头做桌椅,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在地方政府和部队的双方努力下,现在的迈丹小学陆续建成学生宿舍、食堂,最多可供100个孩子住校生活,满足210余名师生用餐。学生们实现了吃住免费,宿舍也通了暖气,三餐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保障。“我敢保证,学校的孩子们是全村最幸福的一群人。”校长买买提居马·托合塔巴依自信地说。
对此,一名年纪大点的村民深有感触:“迈丹最先通电的场所是学校,最先接通互联网的是学校,最先安了暖气、用上太阳能热水器的还是学校。迈丹小学始终是全村条件最好的地方。”
官兵说:这里很偏远,可总要有人守,时间久了,也就爱上了
高彬入伍10个年头,一直在连队服役,日复一日巡逻执勤。在他的内务柜里,一条红领巾放在了显眼的位置。这是他的帮扶学生送的。
这些年来,高彬每次探家回来,都会给结对帮扶的学生带上家乡的特产,还时常会从网上买一些漂亮的文具送给学生。在迈丹这个第二故乡,高彬把这名学生当成了自己的亲妹妹。去年六一儿童节,学生把一条鲜艳的红领巾系在了高彬的脖子上。
高彬说:“这里很偏远,可总要有人守,时间久了,也就爱上了。”
谈到连队与学校的联系,一名老师也颇有感慨:“官兵们像是思想的火种,能把好的理念带进来,是能让孩子们受益一生的。”
2019年,市教育局为迈丹小学建成了足球场。连队官兵拿起锄头铁锹平地除石,大大缩短了工期。球场有了,却没教练。连队组成了“兵哥足球队”,每逢周末都和学生们一起踢球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