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种植水稻的农户普遍收益不佳,既有气候变暖带来的风雨不调的影响,又有种植成本增加和稻谷价格低迷的原因。随着直播、机插等轻简化栽培模式的流行,病虫草害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生长期内容易遭遇高温、低温导致结实率下降,水稻的产量不稳定。为了解决水稻生产上遇到的问题,育种专家不断在改进育种方法和改善品种特性,如培育出60天左右可收获的水稻、嫦娥五号搭载航天育种,下面来看看2021年水稻育种还有哪些突破。
今年9月份江西、湖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不少水稻品种出现结实率下降,空秕谷增多,可见水稻抽穗期耐高温是很重要的特性,农户选种时不能忽视去了解一个品种的耐高温能力。近日在“科学嘉年华”之“农业科技论坛”上,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带头人邓启云带来一个好消息,他们培育在40℃极端高温下也能稳产的超级稻品种。
这个“耐高温”的新品种主要是在原来的超级稻品种中导入非洲稻耐高温基因,在38.9℃的高温下比一般的品种的结实率高出30%以上,高温天气是持续多日35℃以上,达到38-39℃已是极端高温天气了。不仅如此,这个“耐高温”的新品种在41.6℃的极端高温还有55%的结实率,充分说明其耐高温能力极为优异!
2、多年生稻一种多收多年生稻是具有多年生性的栽培稻品种,按照普通水稻一样栽插下去,从第二季开始只需要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生产环节,一年两季,连续收割3-6年,产量相对稳定。
目前,“多年生稻23(PR23)”是首个审定品种,根据一些地区的种植情况看,如贵州铜仁乡种了三十多亩,一亩地产量达到1400斤左右,一年可以收两季,第二季亩产500余斤;正在试验示范的品种有“云大107”“云大25”等,“云大107”今年测产两季亩产2240.9斤,其中第二季平均亩产929.6斤,实现一年两季产“吨粮”。“云大107”之所以更高产,因为它粒多粒大。
3、玮两优7713抗褐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迁飞性害虫,近两年晚稻后期发生较为严重,部分严重的田块出现“冒穿”、“塌圈”甚至成片倒伏现象。据了解,以往审定的品种几乎没有抗褐飞虱的,大多是感或高感褐飞虱,一旦褐飞虱大量迁入及在当地生长,若不注意用药防治便会受害减产。
因稻飞虱会造成严重产量损失,隆平高科从2006年关注抗稻飞虱育种,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杨远柱专家团队历经十多年的攻关,抗褐飞虱品种玮两优7713在今年通过国审,该品种连续两年在长江中下游区试鉴定均为抗褐飞虱。今年在湖南隆回进行百亩方示范,生长过程中表现为抗褐飞虱,9月份测产平均亩产2167.2斤通过超级稻验收。
4、培育低镉水稻品种镉超标使得部分农户的稻谷难卖上好价格,人吃多了镉超标大米会引起“痛痛病”。南方多省筛选培育低镉水稻品种,湖南培育了首个镉低积累两系不育系“莲1S”并培育镉低积累杂交稻组合莲两优1号和莲两优100,还有低镉早稻新品种“中安早7号”等。江西选育超低镉水稻品种赣低镉1号已经进行示范推广,在中度镉污染田种植,籽粒镉含量低于0.1mg/kg。四川地区选育或引进培育并审定德粳4号、德粳6号和沈农9903三个镉低积累粳稻品种,可在中轻度镉污染区域种植。
综上,这些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有的已经在水稻生产上能直接应用,有的仍在示范推广阶段,有利于农户种出高产和获得较好的收益,为粮食高产稳产提供科技支撑。此外,水稻育种还有一些突破性成果,待后续整理吧。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