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菌瓶营养液呈透明的棕红色、无浑浊,瓶璧上有淡白色至浅黄色和棕黑色半固体透明菌丝分泌物,黑暗中有荧光,瓶口无杂菌,有少量棕红色至浅黑色菌索长出。
③用手捏菌瓶有硬度,无霉臭及其他气味(菌种变软,有绿色、黑色营养液浑浊或有其他气味属被污染菌种,不能使用)。
④凡能栽培天麻的蜜环菌品种,都可以用于猪苓栽培使用。
最好的栽培季节可选在猪苓休眠期,或在休眠后期尚未萌动生长之前,即春栽3~4月,秋栽9~ 10月下旬。其他时间也可栽培,但须重新建立营养链。往往初期生长不良,猪苓在没有营养来源和环境不良时即主动休眠,种苓不会烂掉。若与蜜环菌建立起营养关系,遇到适宜的生长条件,即可恢复萌发和迅速生长,一个生长期可长12~ 18em,并向四面八方分生,栽培成活率高。
栽培场地,应根据猪苓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选取微酸性、湿润、通气和渗透性良好的沙质土壤,坡向西南或西北的地块,挖坑进行栽培,坑深30cm,高山浅坑,低山深坑,长宽为70x 70em,坑底疏松,坑底放3 ~ 5em厚湿树叶,第一层放6根长60cm的菌棒(1根长有蜜环菌丝的菌棒,加1根新菌棒的方法)。把菌棒均匀摆好,棒间距离6~10em。栽培时把掰好的小块苓种一个个地放在长有蜜环菌菌索较多的菌棒上,稍加压力,使苓块断面与蜜环菌菌索和菌材紧密结合,以便猪苓与蜜环菌建立良好的营养关系。一根菌材上压放5~ 8块苓种,苓种放好后覆盖腐殖质土,轻轻加压,不留空隙,松紧适度,第二层也按第一层播种方法进行。第二层播完后顶盖腐殖质土厚10-15em,上面再盖些枯枝落叶,略微高出地面。
抗旱防涝:猪苓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干旱高温对其生长影响很大,应及时补水或加厚覆盖。猪苓怕积水浸泡,容易引起幼苓腐烂。夏秋雨季栽培场及时做好排水沟,并将坑面盖好,防止露棒。培土覆盖:新生的猪苓菌核有向两侧放射状向上生长的习性,最终形成倒三角状的锅底形。栽后第二年就有菌核露出地面,故有“十猪苓,九露头”之说。这时每年冬、春季节应在坑面露头处添加一层菌材和枯枝落叶,为长出地面的猪苓提供营养,使猪苓持续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