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救助的无毛猫“咕噜”。
像“咕噜”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除了个别疑似走丢的“名贵品种”之外,还有许多所谓的“土猫土狗”,它们中的大部分实际上都是商业繁殖的产物。
对于“品种”的过分追求,导致部分无良的商业繁殖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肆意利用宠物近亲繁殖,导致后续一系列的问题:近亲繁殖下的幼崽容易先天不足;而为“配种”所用的猫狗,则被视作机器,它们失去繁殖能力后即被遗弃。所谓的“土猫土狗”,有一部分就是这些被遗弃的品种猫狗的后代。
流浪动物危机的症结,或许在于人们对品种的过度偏爱,狂奔的宠物经济与长期失灵的行业监管之间形成的巨大断层。这些流浪动物因为数量急剧扩张,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范围,而公众与它们的矛盾,因此被进一步激化,形成恶性循环。
当生命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许多人就很难对它产生敬畏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流浪动物的扩张,本质上是“人”的罪过。
主持人张越曾在她的播客“她的房间”节目中提到,她曾经领养救助过一只名为“丢丢”的中华田园犬,并精心养了起来,但出门遛狗时总会遇到嫌弃“丢丢”的宠物主人。张越觉得很无奈,“为什么要把人类社会里那么愚蠢的等级观念,放到可爱的动物身上呢?!”
关于张越老师与中华田园犬“丢丢”的故事,请关注小宇宙播客节目@她的房间。
人与动物共存的理想家园,
会是什么样子?
许多人将如今流浪动物的泛滥归因于“监管缺位”,但如果没有社会层面的共识,立法也只是空中楼阁。在专业的动物保护工作者来看,这其实互为因果。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简称“它基金”)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因为无序繁殖和无责遗弃已经造成恶果,流浪动物的数量太多,目前实在难以设立足够的地方处理和安置这些动物。
这或许应当先从建立一种共识开始——“人与动物,到底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许多学者认为,经过漫长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历史,人类与动物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共生社会。在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中,人类可以有权利选择要不要亲近动物,但同时也应当预留动物在城市等公共空间中存在的可能性。
这种理想的“共生社会”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它基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社会的图景——
想象一下,自从邻居把房间做好隔音后,喜欢看家的狗狗再也没有影响过你的睡眠了。你睡了一晚好觉,清晨打开窗户,几只戴荧光项圈的猫在楼下巡逻,绿光闪着“已绝育”“已免疫”“待领养”等字样。咖啡店碰到周叔,他正在玻璃房的无动物区看报。在咖啡店外的草坪上,治疗犬和孩子们在玩闹。十年前还有动物粪便的街道,现在干净得能躺下看云。转角的电子屏跳着蓝字:"全国年度数据:0弃养,0虐待。"抬头看见城市地标建筑上的楼宇广告:"每个生命都有坐标。"
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图/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