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深井镇新华酒楼负责人陈超雄介绍,该酒楼从1983年就开始用柴火烧的大锅煮豆沙,选用质量好的竹豆和本地花生油,坚持手工制作豆沙月饼如今已有30多年,从其爷爷陈进晃开始到父亲陈立新,现在轮到他已是第三代。
在该酒楼墙壁上的宣传展板中,可以清晰看到其制作豆沙月饼的过程,从精心选料、挑选次料、洗豆、浸豆、煮豆、搅拌成浆、3次过滤、压榨、炒制4小时、回油3天、煮糖浆、糖浆静止7天、称馅、手工包馅、木格打饼、抹蛋液、烘焙、摊凉、包装成品等工序和要求十分讲究,全靠人工选料、煮馅、打饼、包装。
潮汕之地
酥皮之内馅心显工夫
作为中国四大月饼流派之一,潮式月饼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传统糕类名点,又称朥饼。它以猪油调制的酥皮包上馅心而成。而按馅心的不同,潮式月饼主要分为四种,即水晶朥饼(以糖冬瓜、白膘丁为主料)、绿豆沙朥饼(以绿豆、猪油作为主料)、乌豆沙朥饼(以红豆沙、猪油作为主料)和双烹朥饼(水晶、乌豆沙共同作馅心)。
很多人认为,潮式月饼的精髓在于酥皮,而酥皮之精妙在于猪油。猪油在潮汕方言中称为“朥”,所以潮式月饼顺理成章地被称为朥饼。朥饼,顾名思义是用猪油掺面粉为外皮做成的饼。朥饼的造形很精巧,制作工序非常复杂,大部分只能用手工制作,无法使用机器替代。炸猪油、和面、起酥、包酥、开酥、炒馅、包馅、捏模……前后大概有几十道工序。最后在饼面盖上印戳,一块朥饼才算烘焙完成。
然而,不管潮式月饼的外皮做得再好,如果没有上乘的馅心配合,也无法成为一个甜而不腻、外酥里糯的朥饼。
馅心重在味道和质地。据讲,潮汕人在制作粽子、月饼、糕点,甚至菜式(例如八宝饭等)时,会把一些特有的馅料加入其中,而这些馅料大致分为“咸”“甜”两种:咸馅主要是咸蛋仁、虾米、香菇、腊肠、翅脯、莲子、栗子和南乳猪肉为主;而甜馅主要是水晶馅、乌豆沙馅、红豆沙馅或甜糯米等。而其中,很多人都认为,“甜泥”就是这甜馅的灵魂。
可以说,潮汕人做的“甜泥”,是广东人里最好的。其细、滑、柔之程度,堪称无双。尤其是以手工制作的各式豆沙、芋泥等等,吃起来的味道不单甜而不腻、香气满盈,而且口感十分细腻,稠而不粘,柔而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