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讲这是神经递质失衡,脑细胞一时“断电”;中医说这是“脾不运化,湿阻清阳”。
不管你信谁,结果都一样——你吃一顿饭,它困你一下午。
怎么办?
别再让白米饭和面条唱主角了,试试粗粮 蛋白质的组合,血糖升得慢、降得稳,大脑不容易“断片”。
吃饭别狼吞虎咽,吃得快,血糖冲得猛,困得就更凶。
问题二:肝火不旺,脾气太虚,老中医都皱眉头了
中医眼里,“饭后困”不是个新鲜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的说法。
说白了,脾是你身体里的“后勤部长”,饭吃进来,全靠它打包、分类、分发。
但现代人生活节奏一快,情绪一乱,作息一差,脾气就容易“泄了”。
《中医杂志》2020年第61卷第8期明确指出,脾虚型人群在饭后常见倦怠、嗜睡、腹胀等症状,且多伴有舌苔白厚、脉象缓弱。
古人讲“脾虚生湿,湿困中州”,湿气一重,脑子跟灌了铅似的,别说清醒,连睁眼都勉强。
怎么办?
多吃点健脾祛湿的东西——山药、薏米、陈皮、莲子,这些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藏食材。
喝点茯苓粥、补脾茶,别老靠咖啡续命,那是“饮鸩止渴”。
问题三:午饭不在食材,而在“食量”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应酬、聚餐、吃得欢的时候,饭后越容易昏昏欲睡?不是饭不对,是吃得太多了。
现代营养学告诉我们,一次摄入过多脂肪和碳水,会迫使消化系统大量调血、调能量去“拆解”这顿大餐,导致大脑供血减少,人自然“短路”。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曾研究指出,高脂高糖饮食后约1小时,人体脑部供血量下降约7%~10%,尤其是前额叶区域——这正是掌管注意力、判断力的大本营。
吃太撑,不仅困,还让你血脂飙、血压跳、肠胃累,一顿饭吃出一身病。
怎么办?
七分饱,吃得巧,别吃得像打仗,吃得像养生。
吃饭顺序调一调——先蔬菜、再蛋白、最后主食,不仅饱得慢,还不容易血糖飙。
问题四:你以为是困,其实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偷袭
饭后犯困,还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表现之一。
这可不是累两天就能缓的“疲”,这是一种长期性的、无法通过休息缓解的深层疲惫。
哈佛医学院曾在一项研究中指出,不少中年人将饭后困倦误认为“正常”,其实是潜在的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中医则把这类表现归为“气虚”“阳虚”或“肾亏”的范畴。
正所谓“肾主精,精生神,神不足则倦”,说白了,人没精神,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元气早给生活耗干了。
怎么办?
别再熬夜刷剧、躺平装死了,睡眠、运动、作息、饮食,四个轮子一个都不能掉。
中医建议,多揉足三里、气海、肾俞等穴位,扶正祛邪,恢复“真气”。
饭后困,其实是一面照妖镜
别再自欺欺人地说“我吃饱了就想睡”,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困”来体现的。
饭后困,是身体在用最温柔的方式,提醒你:“再这样下去,可就不是犯困这么简单了。”
古人云:“气血足,则神清气爽;气血亏,则困顿昏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