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苦寻女儿陈杨梅19年的陈生梨再一次从外地寻亲回家,刚从湖南开车进入贵州地界时,手机铃声一如既往地响起,来电的是一个他熟悉的贵州警察,陈生梨心意一动。19年来,他接过无数个电话、收到过无数条信息,这一天他终于等来了他日思夜想的消息。
广场失踪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龙场镇人陈生梨是个脑筋活络,又能吃苦耐劳的人,2000年,21岁的他去浙江打工,因为只有小学文化,也没有会技能,只能做最底层的活,每天的工钱只有20块钱,但他每天实际能挣到300-500元。白天下班后,他会在外面摆各种小摊,卖过纳雍小吃烙锅,摆过台球,修过自行车。他要多挣点,攒出本钱,将来好做个小生意。
2006年,他带着攒出的十几万元家底,带着妻子和3个女儿,从纳雍出发,前往昆明,他和妻子准备在当地找一家门面,开始做点小生意。昆明距离纳雍400多公里,是纳雍人外出谋生最常去的城市之一。那时,陈杨梅才3岁零4个多月,活泼可爱,妹妹则还在襁褓之中。
曾经幸福的一家人
昆明官渡区是昆明火车站所在地,人流量特别大,门面还没找到的陈生梨夫妻俩也不想闲着,又临时做起了小生意,在广场上摆起了街头卡拉OK。因为人多,陈生梨很小心,到哪儿都把孩子牵在手上,就怕她丢了。
每天晚上,人头攒动的广场上多了路人们释放消遣的歌声。陈生梨记得很清楚,那是中秋节刚过没几天,晚上七八点钟左右,他们一家照例在广场上摆摊。他把陈杨梅放在面前抱着,妻子抱着妹妹在不远处喂奶。这时一群人围过来,要点歌唱,他一时间腾不出手来,就跟小杨梅说,去妈妈那里。后面的19年里,陈生梨无数次后悔当初这个举动,无数次想撤回这句话。
十几分钟后,妻子过来问,杨梅呢?四下里张望,到处也看不到小杨梅的身影,两人顿时㤺了,在广场上找了一圈又一圈。起初,两人还想着孩子是不是自己回家了,在广场上十多天,她到处都熟了,也能找到回家的路。等到回家一看,不见孩子的踪影,这才意识到,孩子丢了。
爱女如命的陈生梨当时就在广场上放声大哭。
四处寻女
生活从刚刚看到希望,突然跌落黑暗的深渊,陈生梨从此再也没有笑过。
他把带来做生意的钱全用来印寻人启示,那时候彩色A4广告是2元钱1张,黑白的1块钱1张,他就印了到处在电线杆上贴,一贴就是一天。贴出去的都是他的希望,好像多贴一张,女儿回来得就快1秒。直到把准备做生意的钱花得一干二净了,小杨梅还是毫无踪影。
19年寻找爱女,陈生梨从未放弃
无奈陈生梨又跑到北京的建筑工地上干活,干铺大理石的活,那时候有很多老乡在北京打工,别人都愿意一直做下去,陈生梨做了一个月,就要辞工。老板不让辞,陈生梨就把女儿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跟他说了。他说:“我要找孩子,有一点钱都要马上去找孩子。”老板很是同情,把一个月的700元工资结给了他。
拿着工钱,陈生梨转身就去了北京附近的唐山,还是印寻人启示、四处张贴。贴到没钱了,再回去打一两个月工,赚点钱又出去贴。几年里,陈生梨跑遍了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女儿就像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无论陈生梨怎样找寻,也看不到她半点身影。每一年,他也都会再回到云南,到她丢失的地方,到周边城市去找,依然没有下落。
寻亲的路上,陈生梨看到路边的棉花糖生意不错,小孩子喜欢,流动性也强,就自学了做棉花糖的手艺,又回家研究了棉花糖制作机器,自己动手装配了一台。从那以后,他到外地寻亲的时候就摆个棉花糖摊,旁边挂上女儿的寻亲海报,边赚生活费边找孩子,他也因此被称为“棉花糖爸爸”。后来他又自学了画糖人,从画不好到画得维妙维肖,摊头左边做棉花糖,右边是画糖人。陈杨梅后来说,也许还曾经在云南的街头买过他的棉花糖,却不知道那个人就是自己的爸爸。
寻亲路上自学制作棉花糖赚取生活费,陈生梨因此被称为“棉花糖爸爸”
寻亲路上
他最怕看到电视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镜头,怕流眼泪。杨梅的生日是5月25日,和陈生梨母亲的生日是同一天,每年到了这一天,他就特别难过,家里人喊他去家里吃饭,他去了就自己一个人坐在车里面哭。
他攒钱买了一辆车,开车带着其他家长一起出去找。白天一起去找孩子,一起说说笑笑,还过得去,晚上他们在车上睡着了,他一个人开着车,想到悲伤处就放声大哭,声音大到把一车人都给吵醒了,那些妈妈们吓一跳,说:“哇,杨梅爸爸,车子开到120码,你张着大嘴哭。”寻亲的父母们彼此不大清楚对方的名字,他们之间的称呼是“某某爸爸”“某某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