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入职已经一月有余,也参与了一两个项目,以前做学校项目的时候,对一个功能的取舍,很多时候都取决于“那个某某应用都有,那我们也放一下吧”之类的想法;但在“每个功能对于当前产品的受众是否有用,对产品未来的发展是否有积极意义”这一点上,却没有进行长足的思考。
例如:在近期的一个项目的设计中涉及到的“签到”功能,起初我并没有把这个功能放在心上,然而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签到”并非像大部分人想的那样,只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惯用功能而已。
什么是“签到”
在互联网的浪潮来临以前,当人们说起“签到”二字时,联想起的不是每日打卡上线拿到的奖励,更多的可能是被惩罚支配的恐惧,不论是上课点名所占据的平时分,乃至每日上班的出勤率,都和签到的次数息息相关。
早期的签到多以人工手写登记的方式为主,用于记录人员的到场情况,便于登记者对提供的内容进行调整。
传统“签到”的使用场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签到”逐渐在原先的意义基础上,弱化了“惩罚”的概念,扩宽了签到的时间维度(例如可以补签),同时增加演变出了促进用户活跃、刺激产品推广等更多新的用途。
综合来说,大部分的签到功能,本质上都是一种通过奖励(物质or心理)强化用户行为,从而培养用户使用习惯,最终达到推广产品/培养忠实用户的功能。
为什么要“签到”
在讨论一件事物的外化形态的时候,需要先弄明白其产生的本质原因。对于现在的App来说,“签到”功能随处可见。然而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又能够帮助使用者达到什么目的呢?
常见“签到”功能的目的
目的1:促进用户活跃度
说到“签到”,最常见的类型大概就是奖励型“签到”了。这一类型,大多都会给用户一些物质或精神奖励,来刺激用户重复启动产品,培养用户习惯,从而提升产品的活跃度。
许多产品还可以设置定时的签到提醒,在设定好的时间,通过推送提醒用户打卡,以防止用户错过各式各样的签到福利,举个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