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用文言文阐述, 都是形容身材, 比如说五短身材还有丰腴, 文言文语言大概是其重几何。古代人形容人身高一般用语:身高几尺,身高几尺几寸,或身高几尺有余,身高一丈等等。比如《史记》中记载孔子身高:“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很多前人常用的度量单位就藏在代代相传的词语之中,如“咫尺天涯”的“咫”指的是成年女子手掌的长度,约为八寸。而“丈夫”一说中的“丈”则出自夏商时期成年男子的身高:商代一尺约16~17厘米,十尺为一丈,即165厘米。
据古籍记载,远古时期有个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横杆启发,发明了杆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秤杆有骨杆、木杆、金属杆(铜杆、铝杆);秤砣有石砣、金属砣;提绳有二提绳、三提绳。计量单位的演变,由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发展到周朝时期铢、两、金、均、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十均为一石)。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为了方便买卖双方计算,才改为十两一斤。近年,又采用国际通用的千克计量。
杠杆,在一根杠杆上安装吊绳作为支点,一端挂上重物,另一端挂上砝码或秤锤,就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古代人称它“权衡”或“衡器”。“权”就是砝码或秤锤,“衡”是指秤杆。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长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制品,是个等臂秤。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有两个支点的秤,俗称铢秤。使用这种秤,变动支点而不需要换秤杆就可以称量比较重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