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新闻网
在古代的文献记录里有很多关于橘子的故事。比如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就曾写道:“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那个时候,韩非子便用橘子、柚子为喻,说明君子应该有怎样的品行,可见当时橘子、柚子便是美味的水果。
对橘子大加赞美的可不只有韩非子,屈原也曾写过《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曹植在《植橘赋》中也称朱橘为“珍树”。这些人以橘为喻,说明品格高洁,大概苏轼是为数不多只是单纯赞美其味道的人之一。他曾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里,橘子承载了深沉的父爱。早在三国时期橘子便有父爱的意义。当时的吴国有一位叫李衡的人,为了防止家人理财不善让后代子孙没有饭吃,于是在武陵种下了1000棵橘子树,称其为“木奴”。之后每年丰收,家道殷足。
“很多时候,古人都分不清橘子、柚子和橙子,仅仅是按个头大小来区分它们。比如《尚书·禹贡》里面说,大禹把天下分成九个州,扬州进贡的水果珍品就是‘橘柚’,汉代学者孔安国注释说:‘小曰橘,大曰柚。’另一位学者颜师古则说:‘柚似橘而大,其味尤酸。’”在古代橘子和柚子的模样应该差不多,而那个时候的柚子应该也没有现在的这么大。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春秋时期晏子使楚时讲的这个故事,至今还为人们常用。但是“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橘和枳根本不是同一个属的植物,当然不可能变来变去。”在植物学上,橘属于柑橘属,而枳则为枳属。在古代,枳的树干常用来做木砧来嫁接柑橘。“不过,橘树大多数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如果在北方嫁接,往往就冻死了,长出树苗来还会是枳树。这种奇特的现象让古人有了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橘树种在北方就会变成枳树,而枳树长在南方就会变成橘树。”(《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