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用桔树比喻什么,楚辞采用的什么象征手法

首页 > 生活和情感 > 作者:YD1662023-04-17 22:34:3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社主的问题。宰我说:“夏朝用松树,殷商用柏树,周时用栗树,是为了让国民惧怕敬畏。”孔子听说后说:“已经做成的事就不要再谈论了;那些*事已经结束了,就不要再规劝了;已经过去很久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追究它的错误了。”

楚辞用桔树比喻什么,楚辞采用的什么象征手法(1)

宰我,孔子弟子,名予。孔子死后儒分八家,《韩非子·显学》里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而《论语》是曾参及其弟子整理的,他们属于“子思之儒“,所以他们提到曾参就说”曾子“,提到宰我这个前辈就没有加“子”这个尊称。其实我们从《论语》中对宰我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宰我才是那种”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这里的解释来源于《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所宜之木。“所以《庄子·人间世》有”栎社树“,屈原的《楚辞·橘颂》有社树“桔树”,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就是在不同的地方种当地适合生长的树木,容易存活。但是朱熹后面所说的就有问题了,朱熹说“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这就是朱熹的臆测了,试想,如果宰我解释的不对,那孔子知道了肯定直接驳斥了,又怎么会说那样三个”和事佬“般的话呢?

楚辞用桔树比喻什么,楚辞采用的什么象征手法(2)

宰我说夏朝的社树用的是松树,商朝的社树用的是柏树,周朝的社树用的是栗树。这三个回答并没有问题,让后代儒者有异议的是“使民战栗“。

什么是“战栗”呢?战,惧也。《书·仲虺之诰》“小大战战。”栗,同“慄”,【尔雅·释诂】惧也。【增韵】竦缩也。(就是说‘蜷缩不动’)【书·大禹谟】夔夔齐栗。《国策·楚策四》:“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这“使民战栗”就是让国民惧怕、敬畏。


松、柏是四季常青的的树,现在的解释都是战国以后的解释了,所以到底夏、商时代为什么选择这两种树为社树都是不容易探究的,但是结合宰我的解释,应该是“社树”可能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但是它们的含义都是“使民战栗”,让入内的人敬畏,为什么呢?这就要从”社“的含义与功能来说起。

“社”在先秦时代是祭祀“土神”的地方,【詩·小雅】“以社以方。”【疏】“社,五土之神,能生萬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白虎通】“人非土不立,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自夏朝以来,中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农耕社会,所以“天和地”就特别重要,那么祭祀“土神”的地方能不严肃么?而且周朝以前特别重鬼神,土神就是最高神之一,在这样的神面前,你能不惧怕?人无敬畏之心则轻慢,所以作为“社主”的“社树”格外重要,它们的存在就是土神的具象化实物代表,天子尚且需要敬畏,更何况无权进行祭祀的国民呢?

脱离原始社会以后的夏商周,虽然经过了不同的家族掌权者,但是其中的根本并没有太多的不同,所谓设神立教,天子要从鬼神那里借重权势威严,以此来保障自己的统治,这在夏商及西周的时候都是有当时的实际意义的,而且实行下来很有效果,但是自周厉王以来,国人在周王的变态压迫下,突破了对鬼神的无限敬畏,把自比“天之子”的周厉王都驱逐了,所以当年只有周天子和各诸侯可以祭祀的“社神”也变成了二十五家就能立社祭祀了,甚至后来发展成十几家就能私自立“社”了,类似后代的“淫祀”,鬼神的权威与呵护不再是天子的专属物了,国民也有权利了。

另外,在后来人看来,受人祭祀的神仙就应该是善良正义的,但是这并不一定是远古时候人们的感受,当时的人们生活在天降大雨与地生震动的自然环境中,以天地为首的鬼神首先应该是“力量的象征“,这种力量并不一定只会给人带来好处,还可能让人类进入灭顶之灾,所以商朝的那些墓地才会有很多殉葬坑,神话学者就猜测有可能是一种贿赂鬼神、以彼代己的手段,就是说用钱财、血肉讨好鬼神的同时,把别人推出来,让鬼神吃饱了,然后鬼神满足了就不会害别人了。

所以在汉以后的祭祀礼器上基本就是选择的那些能带来祥瑞的神兽,但是在先秦时代却会大量使用“饕餮“这样的残忍凶兽,先秦典籍上这样记载饕餮《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现代人可能会疑惑,觉得这是邪神,但是在商周时期,这些凶兽的作用并不是用来恐吓鬼神的,而是借用凶兽的恶名影响来加持礼器实物和祭祀典礼,以期能震慑现实中的诸侯和国民,让他们因惧生敬,安稳听话。

楚辞用桔树比喻什么,楚辞采用的什么象征手法(3)

就是因为宰我在鲁哀公面前说了真话,所以孔子才会在后面“补救”一二,如果这个时候还一味的强调国民对上官的敬畏,而不提上官对国民的义务,那就很容易造成权利意识已经萌芽的国民的反对和对抗。因为怕鲁哀公“教条主义”,不顾当代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让国民敬畏自己,然后造成不利的恶果,所以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成事不说”,已经做成的事就不要再谈论了。

“遂事不谏”,那些*事已经结束了,就不要再规劝了。

“既往不咎”,已经故去很久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追究它的错误了。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宰我的解释没有错,当年周朝建国之初立“栗树”为社树的时候确实是想让民恐惧畏惧的意图,这在后世的孔子来看当然是不光彩的了,因为孔子信奉的是周公的礼教,提倡的是仁道,当年武王的用意自然有他当时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后代就不值得提倡了,所以武王当年的事情既然已经干成了,那就不要再谈论了,因为他已经做完了所以劝谏也没什么作用了,而且过去太久了,就没有必要再抓住这点不光彩的东西来批判了

楚辞用桔树比喻什么,楚辞采用的什么象征手法(4)

这里的孔子特别现实,因为说白了,孔子坚持的周礼并不是原教旨主义的那些东西,而是经过他改良过的,所以虽然宰我说的这些事例是真实的,但是一来是非正义的,二来也是不适合鲁国的现实需要,故此孔子连说三个短句,其实都是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当时的作为是有问题的,不要去追究也不要去模仿。可惜被汉以后的儒门大佬给理解歪了,因为他们是曾子之后,子思儒门之后,囿于偏见,可不惜哉!

如果诸公喜欢并需要,那我以后有时间就继续写一些关于《论语》的思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