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皆有规则,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接触规则,他在被照顾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白天才有玩耍、晚上需要休息、天好的时候可以外出、生病需要吃药等等这些规则。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规则将会陪伴我们一生。
6岁之前,是孩子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此后将趋于稳定并陪伴孩子一生,因此,在儿童早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对于其良好个性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不遵守规则要付出的代价。
因此,遵守规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成人如此,对孩子亦是如此,这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该相信的。
01 听话≠有规则意识
我觉得有必要区分几个常用的词汇,“听话”“守规矩”“规则意识”,日常表达中这几个词汇我们通常是混用的,但是这三个词用在孩子教育上的效果是不同的,它们背后反映的教育观也不尽相同。
听话,是让孩子听从大人的要求,其背后的逻辑就是驯服教育。这样的观念下养育出的孩子表面上看似乎是父慈子孝的一片祥和场面,实际上却严重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活力,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容易让孩子成长为没有思想的躯壳。
守规矩,是指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法,老老实实。可是这些规矩是谁定的,这些规矩是不是合理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些规矩是不是还适用呢?这是我们在要求孩子守规矩前首先要思考的。
规则意识,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而规则是为了维护大家的利益而制定的契约。所以,当我们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为目标,孩子将会是发自内心地、自愿地遵守,孩子会知道遵守规则的结果是为了每个人的利益。
譬如几个6岁多的孩子正在下游戏棋,其间因为一个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大家吵了起来,争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个孩子大声说“好了,我们不要吵了,再这样吵下去谁都玩不了……”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就是具备了规则意识,因此也就在同伴中发挥了领导者和问题解决者的角色。
所以,要让孩子将来真正成长为一个有着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独立的人,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规则意识。但是因为孩子的语言、认知各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空讲大道理往往是没用的,我们需要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在生活、游戏的点点滴滴中建立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
02 这样做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创设有序的生活环境
去过日本的人都忍不住感慨,实在太干净了,即使有了垃圾也要自己带回宾馆,因为实在找不到地方扔。我们的家里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东西都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用过了及时归位,孩子的玩具也自然是每次玩过都整理好,无须每天对着孩子吼,赶紧收玩具。
2.温柔而坚定的态度
很多规则之所以没有执行,大多是由于成人的妥协。就拿孩子买玩具这事来说,孩子往往是看到了喜欢的就想买。于是我跟孩子约定,每次只能买一个,而且这个玩具不可以是有害健康的三无玩具。虽然每次外出的时候女儿还是忍不住在那些有着五颜六色玩具的小摊前逗留,但是她会跟自己说,这些玩具不健康,不能买。
当然也有孩子喜欢试探成人的底线,在公共场合打闹,这是最令人头疼的。有朋友提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带孩子到一个相对人少的角落,任他发泄,这样既减少了家长的尴尬,又无须做出妥协。家长不要轻易发脾气,因为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要遵守的是约定的规则而不是某人的权威。
3.在游戏中锻炼
游戏是孩子最主要的活动形式。相比于每天告诉孩子要这样那样、不可以这样那样训导式地教育,利用游戏的方式会轻松有效得多,比如一些棋类游戏,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则类游戏都可以。
心理学研究认为我们人类的意识很大一部分是潜意识状态,而潜意识有一个特征是不识真伪,对于“不”之后的内容并不能有效识别。所以我们对孩子说太多的不要反而效果不好。如果孩子还是会忍不住去摸一些不该碰的东西,比如尖锐的东西、电插孔等,一位很有智慧的妈妈就采用了游戏的方式,只要她说“木头人”,孩子就会很乐意停下来。
因爱之名,行爱之实。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是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需要。作为父母,我们既要给孩子无限的爱,也要给孩子有限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