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其实和孩子的自律性有关。
我们常常会觉得,规则意识都是外界强加给孩子的,但多妈妈觉得,规则意识其实就是一个人自律性发展的过程。
所以想要培养一个孩子遵守规则,首先要他律,然后才能自律,自觉的去遵守和有计划的执行。
1、先有他律
他律是指家长或者其他人先给孩子展示、示范规则,提出要求。让孩子知道这件事的规则是什么,具体该怎么做。
因为孩子的初期认知发展阶段主要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思维特点是孩子需要通过具体的动作、具象的事物来完成认知过程。
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是口头表述规则,孩子虽然听到了,但是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没有办法转化为行动。
2、再有自律
自律是指孩子自己主动按照某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到达这一步就说明孩子已经逐渐认同成人制定的规则、接纳并最终内化的结果。
3、逐步建立
从他律的示范展示到自律的内化吸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规则的建立可能需要1个月,也可能2个月。
戒除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习惯更加需要长期的坚持,比如,吃手、打人这种习惯,可能需要半年之久的引导才能看到孩子的改变。
更长期来说,孩子的大脑发育需要的过程更漫长,一直到20多岁左右才能完全成熟,所以这期间如果能力不足、习惯未养成,就需要通过科学训练和正确的家庭引导才协同促成!
那么,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慢慢转变为自觉遵守和自律呢?初期我们可以用这5个步骤来引导~
01
给孩子展示具象的规则
规则、道理这些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对于孩子来说,听懂不代表着理解。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将各种规则展示给孩子看,孩子通过具体的活动看到规则、体验规则,才能理解规则。
比如:
- 家里的规则: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的时候不能边玩边吃、早晚刷牙等。
- 公共场合的规则:玩滑滑梯要排队、电梯要先下后上、想要玩别人的玩具要征求同意等。
- 幼儿园的规则:回答问题要举手、公共玩具要轮流玩、午睡不能打扰别人、上课不能乱跑等。
经过这种高频率的关于规则的展示以后,孩子就能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规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的,遵守规则是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
02
父母的榜样示范最有效
当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规则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
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不要打人,那么我们就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
我们想要孩子不随便乱发脾气,我们就不该总是对孩子吼骂、情绪失控;
我们要求孩子不能总玩手机看平板,那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就不能手机不离手。
这一点,多妈妈认为永远是教育孩子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原则,也是最难做到的。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能够遵守规则,自然会去效仿父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发生在每一天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的。
03
规则要有头有尾,保持完整
这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能更改规则。
遇到特殊情况,当然可以灵活变动,但是一些日常的、固定的规则,尽量不要因为孩子的各种借口理由去随意更改。
否则家长以后再想做规矩,就难上加难了,也不利于孩子习惯的养成。
04
当孩子违反规则,不能所以妥协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规则的遵守都是“说最狠的话,做最怂的事”。
比如当孩子已经违反了规则,家长会怎么做?
可能觉得惩罚孩子有点大题小做,可能觉得惩罚孩子有点麻烦,于是就“高高拿起轻轻落下”,说一句“下次不准了!”
然而下次复下次,下次何其多。
所以当孩子违反了规则,一定不能妥协,要有惩罚,只是这个惩罚不是责骂不是体罚不是恐吓冷暴力。
可以让孩子做点家务,或者完成一些运动健身,以积极的惩罚去弥补,这样不仅不伤害孩子的心灵和身体,反而让他们得到另外的锻炼,同时也为违反规则付出了后续的努力。
05
正向强化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
批评有时候可以立刻制止孩子不当的行为,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相比较批评,正向强化的效果更持久,毕竟每一个人都喜欢被表扬,被鼓励。
什么是正向强化呢?当孩子此时此刻正在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给与这样的表扬:我看到你刚才是用说话的方式来解决抢玩具的事情,而不是打人,非常好,你是一个遵守社交规则的孩子。
把批评孩子“不要做某事”,转变成表扬孩子“做了某件事”,孩子记住的就是正确的做法。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家长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就是无法改善,那么或许是这些方式不适合您的家庭情况,或者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家长可以寻找专业人士帮忙教导和训练孩子,毕竟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就那么几年,越早建立好的能力和习惯,越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