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的时期,大约是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这段时间正是北魏走向崩溃、东西魏互相对峙的时期。各路诸侯征伐不休,两个魏国之间互相开战,百姓的生活再次陷入困顿。在这个时候,保存下北魏乃至整个汉魏以来的农业发展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在乱世之中写就的《齐民要术》就尤为重要了。在这本名著之中,贾思勰把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准备到对作物的再处理都讲的十分详细;而无论是旱地里的作物,还是水产品的养殖,在《齐民要术》里也都有着完整的介绍。
和现在有些挂名的“总编”、“主编”不同,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的时候,是和之前的司马迁、之后的李时珍一样,亲自下到农田里去观察记录,甚至亲身做实验。
比如他要观察牧羊的特点,就自己掏腰包买了一些羊羔(没有要公家报销哦)去养,养了好几年,将这些小羊的从幼齿到成熟,再到剃毛、下锅,都详细记录在案。这样的第一手材料,其可信度也就极高了。
放在今天,已经很难想象一个地级干部会自己出钱搞研究;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身为一个普通太守的贾思勰,能收获别的太守收获不到的成就:
从隋唐开始,《齐民要术》就被升格到了官方农业生产指导用书的高度,后面的宋、明、清等朝都着重强调过这本著作的意义,并且直接用于各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
除了在本国发光发热外,《齐民要术》还走出了国门,在日本、朝鲜半岛等东亚文化圈地区也成为核心农书之一。在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的时候,还专门参考并鸣谢了这本“中国古代大百科全书”。
而在贾思勰的家乡寿光,如今还有一所高校就是以贾思勰的名字命名的——贾思勰农学院。这位伟大的农学家的名字,至今仍在被当地人民反复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