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莫邪出现在哪个小说里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5-16 21:02:42

两次“接吻”背后有何深意

《铸剑》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八、九期(原标题为《眉间尺》)。在此之前,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女师大风潮”,时任女师大国文系小说史科兼任教员的鲁迅,一直积极介入其中。为反抗封建迫害,年轻的女学生刘和珍不幸遇害。鲁迅悲愤写下《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私以为是最能解读宴之敖者对于眉间尺的感情的。

干将莫邪出现在哪个小说里,(13)

像极了冷血看客的狼群

鲁迅的作品中不乏大量“看客”的形象,《铸剑》中亦然。伸长脖子蜂拥围观国王仪仗的民众、在眉间尺被街边少年殴打敲诈时起哄附和的闲人们、伺机一哄而上吃干舔尽眉间尺身躯的狼群、争先恐后涌向金鼎看三头争斗的后妃弄臣……

他们就如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麻木冷漠、狭隘愚蠢,都是冷酷的“局外人”,无情的“鉴赏家”。

跪在地上伸头看暴君仪仗的人,事后荣耀无比,互相吹嘘谁俯伏的更低;眉间尺无意撞到那少年,担心背上的剑尖伤及他,这少年却想趁机打上几拳,索要“赔偿”;王后妃子、大臣宦官们,看到眉间尺在沸水中的头颅后,毫无怜悯,个个喜形于色,当作一场解闷的把戏……

干将莫邪出现在哪个小说里,(14)

国王当初找世上最好的剑工铸剑,是想以这利器*敌卫国、安攘四方,最后却因为独自拥有的私心*了铸造者,将利刃的锋芒指向自己的人民。因为国王的权欲,剑失去本身代表的正道,背离了美好的初衷。

《类林杂说》讲楚王得雌剑后,剑在匣中,常有悲鸣,因忆雄而发。

从剑的意象来看,黑色的宴之敖者,代表的是正道本身。在他砍下国王的头入鼎之前,随着鼎下炭火燃旺,他通身变成红黑,像极了剑在锻造的过程,他的魂灵上承受人我所加的伤,因而憎恶于自己。看到眉间尺的头不敌国王的头之后,利落斩头落鼎,一起攻之,这份毁灭的牺牲,是他对于正道坍塌的现实的绝望,不惜以死亡敲响的悲鸣。

干将莫邪出现在哪个小说里,(15)

有别于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为了反抗复仇,年轻的眉间尺无畏地献出生命。“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剑与头颅,是信念与牺牲,斩落头颅递出利剑,完成了精神意向上的交接。这一刻宴之敖者不再是独行的先驱,他与眉间尺互相信任和理解,并与这位“同行者”产生了一种血肉相连的感情。

所以,他“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一次为痛悼,一次为赞许。

从这个角度,尝试去关联《纪念刘和珍君》,就能理解《铸剑》所表达的深刻意义。

干将莫邪出现在哪个小说里,(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