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托福马麻。
这是公众号第150篇文章。
欢迎读完和我交流。
书籍概况这本书看的人也没有过百。
虽然比起上一本荐读的书,评分会低一些,但是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可读性会更强。
我喜欢从书中寻找答案。
既然,我有两个男孩是既定事实,想更好地教育孩子是既定目标,通过阅读寻找解决办法是既有路径,那么,就毫不犹豫地读起来。
书名叫《培养高情商男孩》,但是这本书仅仅在最后一个章节提出了给父母和老师的七个建议,从指导性的角度来说可能会差一些。
作者更多是在论证这件事的必要性,细数了男孩缺失的情感教育、 教育初期男孩的苦恼、严厉管教的巨大代价、男孩之间的残酷文化、父母与男孩的亲子关系等内容,直面养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孤独、抑郁、 酒精、毒品、性和暴力等问题。
看的过程还是有些沉重的,并不是因为作者说的都是些负面内容,而是书中提到的实例,一些需要进行咨询的实例,好像我都在不同程度地遇到过。
人说,当父母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入门。经常会有“理论上清楚不该如此、实际上却控制不住自己”的这种时候,包括和身边人的教育观念也会有冲突的时候。
但是我明白,指望别人改变很难。所以,只能从自己着手,用最笨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印象,等观念真的深入骨髓了,重塑成功了,也许在它指导下的行为就会不一样了,那根“不能”的弦就会绷紧。
分享几个需要反复加深印象的知识。
传统观念的影响沉默与愤怒背后是压抑已久的悲伤和困惑。
传统观念有一种说法,叫男子汉要坚强。
所以,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从主观上就否定了男孩与生俱来的丰富情感。
他哭,我们会说他娇气,他撒娇,我们会说他像女生。好像,默认的主流观念就是,男孩必须无坚不摧,而且冲动和好动是他们的代名词。
有时候,我们会让孩子收起委屈和难过的眼泪,只因为他是男孩。
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是有反面歧视的味道。
作者在书中主张,要学会引导孩子认识并处理情绪,不能因为性别而区别对待。
男生也有自身的丰富情感,需要父母和老师对其情感认知进行适当培养和引导,教给他们描述情感的词语,并鼓励他们使用,倾听他们的感受。
你会希望自己有一个异常冷漠或者是极度愤恨的儿子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就让他学会表达自己,释放情绪,他和女孩虽然性别不同,但同为孩子,为什么要早早给他贴上人为的“坚强”标签呢?
延迟入学的影响自尊受伤才是危及成功与心理健康的真正*手。
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上学是头等大事。但是很少有家长知道,小学的前两年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很多专家提倡让男孩晚一年入学,究其原因在于男孩的认知能力比女孩发展得晚一些,身心都未做好准备,相较于发展较早的女孩而言,会更容易产生挫败感,以至于影响后期在校表现。
大阳是9月之后出生的,所以得晚一年入学。一开始我很不能接受这一点,因为我自己就是提前一年入学的,觉得并没有什么不适,事实上还学得不错。
但是,随着养育男孩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其实9月之后出生的男孩并没有什么不好,最起码,他们会多一年的准备时间。
如果没有准备好就入学,就很容易不适应,由此产生挫败感。许多男孩在小学初期学习状态不好,后来一直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就谈不上学有所成。
所以,当孩子在学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保护他的自尊不受伤害。如果他拥有自尊和自信,他会发现,8岁以前不太会拼写和阅读根本就不是大事。
严厉管教的影响许多时候,严厉管教不仅不能锻炼男孩的自控力,还会在男孩心里强化这样一种观念:人要守规矩就得靠外力,比如父母、学校、警察和法庭。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建立自己的权威,所以他们会对孩子的行为严加管束。
但是,大多数父母会渐渐发现一个令人无力且挫败的事实:越是控制,就越是制造出更多的愤怒与叛逆,以及更多的“出格”行为。
传统的“不打不成才”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也有的时候,严厉管教孩子和孩子性别无关。但是更多时候,大多数家长会觉得,男孩更经得起打骂,三句好话抵不过一耳光,何必废话呢?
事实上,成人越是简单粗暴,男孩的反应就越是与父母期望适得其反。虽然他暂时听令于父母不捣乱了,但是负面的对峙情绪会在他的心里持续发酵。
更有甚者,一个男孩的生活中若是充满了惩罚和辱骂,他将在羞愧、悔恨和愤怒中不停挣扎,早早地关闭自己的情感之门,成年后就很难处理工作、婚姻和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真正的“管教有方”,是始终如一地对孩子提出清晰、合理的要求,并给予坚定的、共情的指导,是让孩子乐在其中并产生与父母交流讨论的愿望,是给他提供身心上的安全感,让他毫无顾忌地学习,而非从体罚让他感到害怕。
结语上个月的亲子读书计划,到这个月的中旬终于读完了。但是我知道,光看几本书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观念完全吸收了没,实践也很重要。
只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所学所获,一点点地丰富自己,最后形成有效的经验了。
这么说起来,父母这堂课,还有得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