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简述】
这几年对小说文体特征的理解和分析,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考查,常设题型有以下三类:文本特征、叙述方式、体裁特征。
【必备知识】
常见小说的“文体特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人物、情节一般是虚构的,它不受时空限制,为了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作者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段。
1.真实与虚构
“真实” 体现在人物类型、故事类型、环境类型或叙述方式,“虚构”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情节的编排、环境的描写或叙述方式。“文学虚构”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具有文学艺术性;“文学真实” 建立在“文学虚构”之上,由“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使其富有文学真实性。
2.历史(往事、回忆)与现实
一主一辅(依据两者内容决定);两个时空形成对接或穿插。拓展或补充情节,丰富或完善内容;结构灵活,避免平铺直叙;多角度展现人物形象;烘托现实情怀,深化主题;拉近历史,(等)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等,主)故事更具艺术真实,]故事;更具张力。如2018全国Ⅰ阿成的《赵一曼女士》。
3.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与虚构
依据历史事实做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鲁迅《故事新编·序言》)的严格的历史小说,一种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同上)的较为自由的历史小说。
“历史”指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臆造和歪曲。“虚构”指适当的艺术夺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并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合理安排“历史”和“虚构”,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比如:故事与新编(历史与虚构)
(1)关系:“故事(历史)”是“新编(虚构)”的基础,“ 新编(虚构)”是在“故事(历史)”之上的创新。
(2)效果:保留下的“故事(历史)”,富有历史韵味、传奇(神话)色彩或浪漫色彩等;“新编(虚构)”的方式(要结合小说三要素及叙述方式),充满想象力、创造性,思想上赋予现实意义和深刻内涵。如2022新高考I《江上》节选自冯至的中篇《伍子胥》,2019年全国Ⅰ《理水(节选)》节选自鲁迅的《故事新编》。
4.科学与幻想
“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富有真实性),“幻想” 是“科学”的突破(富有想象力)。二者的结合使文本富有科学的真实性、科技的预见性和科幻的神奇性,体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如2018全国Ⅲ《微纪元(节选)》(刘慈欣)。
5.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
“英雄主义”是信念坚定、行为英勇,“浪漫主义” 是情怀美好、格调高雅。两者相辅相成,故事更生动感人,富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更加完美高大;使作品焕发激情,鼓舞人心,深化主题。
6.穿插档案材料、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
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展现宏大的社会背景,升华主题。
7.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现象挖掘深刻的社会内涵
即以小见大,强调琐碎与深刻的鲜明对比,一般要充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
8.突出群体、淡化个体
塑造群像,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9.散文化
散文化注重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意境(如清新淡雅、迷离梦幻、幽伤沉郁等),语言抒情化(有诗情画意的韵味)。
10.对话体小说
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话,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考查形式】
(1)(2019全国Ⅰ)《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理水(节选)》鲁迅]
(2)(2018全国Ⅰ)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女士》阿成]
(3)(2018全国Ⅲ)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微纪元(节选)》刘慈欣]
【解题思路】
1.审题思路
(1)读懂“陌生”的含有文体特征的元素。①理解“元素”内涵;②从文中找到并概括元素对应的内容。
(2)根据文本内容和题干要求,结合相关阅读经验,明确命题指向。
2.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
(1)文体特征角度题型:先分别解说文本各元素(文本呈现 效果) ,后总结各元素结合的主题意义。
(2)文体特征关系题型:双元素相互作用分开解说(作用 文本呈现 效果)。
(3)文体特征作用题型:人物、情节(内容或结构)、环境、主题、艺术效果(读者)。
3.解题技法
鉴赏小说文体特征“3注意”
(1)要注意以鉴赏表达技巧为基础
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作为探究点,不可遗漏,也不可强加。
(2)要注意以分析艺术效果为中心
明确手法技巧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系,探究时,把手法技巧与“效果”结合起来,但不可架空分析。
(3)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分析
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
典型例题
【题目】
(2022江苏南通高三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周大勇的生活
杜鹏程
太阳向陇东高原上喷火,路上的烫土发烧。高原下边的川道里有一条小河。河里有些战士边洗澡边打水仗,他们欢乐的喊声,远处都能听见。
经过近一个来月的行军打仗,周大勇脸色黝黑,筋肉更结实,精力也更旺盛了。他过一棵棵的大树边的时候,总要停住脚站一站。他想从树叶的空隙间,瞧瞧那叫着“旋黄,旋割!”的鸟儿是什么形样。他拣了块石头扔上去,也不见鸟儿飞起来。
“孩儿,你就有这份闲散心肠!来,吃一碗凉面!”周大勇走进连部驻扎的院子,听见有人叫他。房东老太太端一碗凉面,站在那里,笑嘻嘻的又和善又亲热:“你再要虚情假意地说‘不吃’,我就要把你赶出我的门。看你敢不敢!”
周大勇满脸稚气,调皮地瞪大眼,说:“老妈妈,你说服不了我的肚子!刚吃了晌午饭,肚里连口凉水也添不进去。饭不吃,情分领啦!”
老太太恼啦:“这才叫领空肚子人情!你不吃就不吃吧。从今向后,不管你,也不管是你们连部的人,都不准帮我们担水呀,劈柴呀,割草呀!你们谁来动手做活,我都不答应!”
周大勇贴着老太太的耳朵说:“老妈妈,王指导员回来,我们一道去你家里吃饭,只要你能管得起,我就吃十八碗!”
“那就好!”
老太太看周大勇衬衣上有个钮扣吊着。她从针线包里拿出个针,说:“孩儿,我给你缀两针。”她边缀边说:“孩儿,瞧你这四棱四整的个子,机灵的眉眼,你办工作定是能行的!”
“能行?好你老人家哩!”
“我说,你们该不会再走了吧?”
“这可说不上来!”
老太太说:“你们要开走了,丢下我们这老的小的不管,咱们*晓得了,能跟你们了得?”她缀好钮,用牙咬断线……
老太太缀钮扣的动作跟说话的神气,唤起了周大勇孩童时期的生活印象。
那天是端午节,又是他十岁的生日。家里刚分到田地,还分到几件土豪劣绅的衣服。头一天,娘把分到的一件细布长衫给他改做成一套衣服。他乐得睡不稳,天不明就爬起来,穿上新衣服。娘还给他胳膊绑上了红布条,说这算是一个红军了。他乐得粽子也不吃,雄黄酒也没喝,就跑去池塘边用泥巴打仗,比赛爬树。新衣服让泥染得花里胡哨,被树枝扯得稀烂。
娘把他一阵好揍啊!他性子强,躺在院子里一直哭。娘把他的衣服洗了,坐在院子里缝补。不忍心看他哭,把他抱拢来,边补衣服边讲故事-很久以前有个活神仙,神通广大,心肠又好。有一年,天上没雨,河也干了,庄户人活不了,都求他来搭救。他把自己的手指割破,把血朝空中一洒,大雨唰唰下,河水潺潺流。……
周大勇听后,成天想找活神仙去学法,连做梦都梦见他,一直到参加工农红军。
亲人的音容,古老的传说,家乡的流水景物,连家乡给了他的苦难,都深深地留在他的记忆中。像周大勇这些人,不仅没有因长期的战斗生活消磨掉那些朴素的记忆,而且是更强烈。因为他感觉到这记忆中的事物,是包含着辛酸的生活,沉重的劳动,美好的愿望和那不能遏止的生命力量。
指导员王成德从团政治处开会回来,看见周大勇背朝门坐在桌子边写日记。他夺过日记本,翻了几页看:
六月二十一日 环县城郊
今天团政治委员报告了陇东战役的情况:我们*军,激战半月多,消灭了许多敌人;陇东分区除庆阳城外,全部收复……会上,有几个干部眉眼皱得像喝了黄连水,直喊困难,说什么部队疲劳得撑不住。有的人还说:“我们营里有不少战士,在河边洗衣服,洗着洗着,就打瞌睡滚到河里去了。”因此,要求休息一个时期。李政委回答得妙:“我们到这世界上来,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战斗。……同志们,战斗的生活告诉我们:伟大的目的会产生无穷的精力,艰难困苦会增加人民战士的光荣。……”走!打!这就是目前生活中的一切。
六月二十二日 环县城郊
今天读完《铁流》。工作紧张,读书时间少。有时候,我睡觉前读十来页。工作一忙我就把学习丢开了,这是要不得的坏毛病。为了坚持学习这件事,在山西作战的时候,李政委把我狠狠地剋过一顿的。他说:“这是一个缺点,一定要克服。战胜自己的缺点,哪怕这个胜利很小,也可以十倍地加强你的毅力。你如果让任何小缺点战胜了你,那你就缺乏克服更大困难的力量了!”我不能坚持学习,这就表示:我的缺点已经战胜了我很多次。没有比让缺点战胜自己更可怕的事……
王成德一页一页翻着周大勇的日记。周大勇纯真的眼睛盯着王成德说:“不好吧!说呀,是不是?瞧你的眼睛,嘿,想奚落我?”
王成德没吱声。他想起了前些时候李政委说过的几句话:“对周大勇这样的人说来,生活是很单纯的:战斗、学习、前进,一共六个大字。”他望着一旁,自言自语地说:“不错,一共六个大字!”
(节选自《保卫延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战士们洗澡时打水仗、周大勇驻足逗鸟,既写出了战士生活的闲散,也体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小说写家里刚分到田地、娘给周大勇绑红布条算是一个红军,既揭示社会环境,也说明娘是周大勇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C.小说写周大勇母亲给他讲“活神仙”的故事,意在说明当时百姓把生活寄托在虚幻的想象中,表现他们迷信、落后。
D.周大勇在日记里记录了听报告情况和自己学习感受,可以看出当时战事紧张及周大勇是一个爱学习、追求进步的青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先写周大勇因与老太太对话而引发对自己孩时生活的回想,再叙写指导员看日记,全方位表现了周大勇的生活。
B.小说通过老太太“强硬逼饭”“细心缀扣”等具体描写,突出了以老太太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与革命战士之间深情厚谊。
C.小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李政委其人其事,但通过周大勇的日记从侧面表现出李政委对周大勇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D.小说扎根于生活土壤,通过一系列丰富而细腻的日常生活场景呈现,在日常生活中塑造革命,在革命中烛照日常生活。
3.小说标题是“周大勇的生活”,文中却写到“像周大勇这些人”“对周大勇这样的人来说”,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将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A.“写出了战士生活的闲散”错。应是体现了战士们对生活的热爱。B.“也说明娘是周大勇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错,从“周大勇听后,成天想找活神仙去学法,连做梦都梦见他,一直到参加工农红军”来看,周大勇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是“活神仙”。C.“意在说明当时百姓把生活寄托在虚幻的想象中,表现他们迷信、落后”错,写周大勇母亲给他讲“活神仙”的故事,是为了表现母亲对他的疼爱。
2.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全方位表现了周大勇的生活”错,文本只是撷取与周大勇相关的丰富而细腻的日常生活,来展现其一个侧面,而不是全方位的表现。
3.不矛盾。周大勇是人民战士的一个典型、一个代表,他成长的过程,就是所有人民战士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不能摧毁的坚强的革命战士的成长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构思及主题的能力。结合老太太与周大勇的谈话“从今向后,不管你,也不管是你们连部的人,都不准帮我们担水呀,劈柴呀,割草呀!你们谁来动手做活,我都不答应”“老妈妈,王指导员回来,我们一道去你家里吃饭,只要你能管得起,我就吃十八碗”来看,不仅是周大勇在帮助老百姓,而是周大勇全连的战士都在帮助百姓。
结合王成德回忆李政委说过的几句话“对周大勇这样的人说来,生活是很单纯的:战斗、学习、前进,一共六个大字”来看,不仅是周大勇,还包括其他战士都在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自己不断的成长。
所以,周大勇就是人民战士的一个典型、一个代表,他的成长体现着一个普通人怎样成为一个不能摧毁的坚强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而这也是所有战士成长的历程。所以小说的标题与文中写到的“像周大勇这些人”“对周大勇这样的人来说”不矛盾。
4.①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可以丰富人物形象。
②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可以让文章在时间的顺序上产生往复的效果。
③采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手法,可以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方式的特点及作用的能力。现实中周大勇对老太太的帮助,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成熟;而回忆中的周大勇会和母亲耍性子。所以,这样的叙述手法可以丰富人物形象。同时,文本周大勇对老太太的帮助是现实,十岁时的端午节是回忆,周大勇背朝门坐在桌子边写日记是现实。所以,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可以让文章在时间的顺序上产生往复的效果。而且采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手法,可以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创了一块木板,创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
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C.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
D.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
B.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C.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
D.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
3.“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小说采用了情节虚构与历史真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闻先生是历史真实,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他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为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四十年,表现了对祖国的忠诚。
B.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了父亲的单纯与土气。
C.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语言幽默风趣,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D.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父亲名字叫海,再写父亲把池塘当海,为后文写父亲分配到岛上守航标灯作了必要的铺垫。
B.本文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是“我”每次路过父亲工作过的小岛时庄严地行注目礼。
C.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泪水饱含着父亲对母亲几十年来对自己不离不弃、相爱又相知的无限感激之情。
D.本文情节并不复杂,语言质朴简练,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技巧。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4.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一、1.D【解析】本题考查读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D.“小说气氛轻松愉快”错误。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昌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以看出小说的气氛并不轻松。
2.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心理描写”错误。由原文“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可知,这里有对闻一多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但是文章并没有对他的心理描写。
3.①环境上,瓦猫开光的描写,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②情节上,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人物上,提醒用瓦猫镇宅,表现了当地人善良友好。
④主题上,瓦猫寄托了人们对驱邪避害、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文中写到瓦猫安放的过程,端公身穿玄色长袍、头戴锦帽,手执木剑,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有词,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将鸡宰*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点香祭之良久,然后踏上屋顶,将瓦猫安在脊瓦上。瓦猫开光的整个过程,是西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让人感觉非常的神秘,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当地的人,经过了都要驻足,合掌默离,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可知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正是有了这一尊瓦猫,西南联大研究所才算正式成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提醒用瓦猫镇宅,表现了当地人善良友好。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让很多师生由北方去了昆明,并且在昆明复建研究所,而研究所建成后,需要请尊瓦猫,而当地方的风俗则是建了房子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从而可知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特别是在当时战乱的背景之下,所以瓦猫也深化了小说主题。
4.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的故事,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
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写作手法的把握能力。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写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首先指出虚构的内容和写实的内容。
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通过宁怀远、匠人祖孙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故事,使文章富有想象力,丰富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实的内容则是抗战时期以闻一多为代表的的西南联大师生在龙泉镇复建研究所的情节,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小说再现历史,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并且文中有对闻一多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寥寥数语刻画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以及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虚构化的情节和写实的情节二者相互映衬,写实的情节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厚重的历史背景,而虚构化的内容所创造的瓦猫的故事则是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二者相结合,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二、1.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突出了父亲的单纯与土气”错误,是父亲回答首长问话时的质朴语言,也显示出父亲举重若轻的心态,以及舍我其谁的责任与担当。应是突出父亲的积极与自信。
2.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小说的高潮是‘我’每次路过父亲工作过的小岛时庄严地行注目礼”错误,应该是父母在特大风暴夜里护航灯。
3.①最后一段是小说的补叙部分,使情节更丰富完整;②小说以爷爷给父亲取名字开始到我给自己的儿子取名结束,在结构上首尾呼应;③升华主旨:父辈的爱国精神是无形的灯塔,是不灭的火种,代代相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开头写“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后来写“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为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最后一段补叙“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使情节完整,内容更丰富;小说以爷爷给父亲取名字为“海”开始,到我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深蓝”结束,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行文严谨自然;“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无论“海”“洋”,还是“深蓝”都与小岛有关,升华主旨:父辈的爱国精神是无形的灯塔,是不灭的火种,代代相传!
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4.(1)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平凡之事:①岛上生活单调枯燥,父亲以苦为乐,学会许多技能;②风大浪大,母亲无法上岛,却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乐对苦难艰辛;③父母结婚后,两个人把寂寞过成了快乐。(2)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之事:①恋爱时的鸿雁传书,书信上描述的岛上美好生活;②结婚时,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举行婚礼,简单而又热烈;③约好去世后一起海葬,守护大海,对死亡淡然平静,对爱情忠贞不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者情感态度和艺术风格的能力。要抓住“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这两点分别概括父母守灯塔的平凡之事。首先回答父母“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找到相关的事情再概括。“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得出①岛上生活单调枯燥,父亲以苦为乐,学会许多技能。“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得出②风大浪大,母亲无法上岛,却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乐对苦难艰辛;“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概括出③父母结婚后,两个人的日子不乏寂寞单调,但精神上却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然后回答父母“浪漫主义情怀”的表现,找到相关的事情再概括。“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概括为:恋爱时的鸿雁传书,书信上描述的岛上美好生活。“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概括为:结婚时,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举行婚礼,简单而又热烈。“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概括为:父母说好去世后一起海葬,守护大海,对死亡淡然平静,对爱情忠贞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