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长篇小说,作者萧红用童心,诗趣的表现手法向读者描绘了自己的童年。但更令人探究的是,通过文字更多展现了三十四年代底层百姓生存困境的原由,对故乡愚昧,卑琐的人们一种悲悯。
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主要写了呼兰河小城冬天的无限荒凉。“严冬把大地都冻裂了”。通过描写了赶车的车夫,卖豆腐的,卖馒头的这些人物等, 突出了呼兰河小城的寒冷。
紧接着写了西二道街和东二道街。
西二道街的大泥坑,五六尺深,车夫和马掉进泥坑里,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掉进泥坑里。一年之中,抬马,抬车不知道抬了多少次,可没有一个说把泥坑用土填来不就好了吗?突出了小城人们对水泥坑的无视,得过且过。作者文字舒展自如,用自己身临其境去体会那个年代那个地方人们生存现状。
东二道街卖豆芽的王寡妇,突然有一天死了儿子,从此便疯了。仍然静静的活着……
第二章:主要写了呼兰河小城精神上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以及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人有病就跳大神,敲鼓,*鸡,人们都赶来看,七月十五鬼节,小城人们都放河灯,和尚道士在河沿上打起场子做道场。人们结队出城到河沿上观河灯。每丰收或干旱不下雨,就要唱台子戏来求雨或谢龙王。庙会上,人们虔诚地在爷爷庙跪神,到娘娘庙里求子,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不是为人而做的。跳大神有鬼,唱台子戏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地祭鬼。作者通过描写这些“盛举”表达了呼兰河人对生命漠然的态度,而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反映了小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无知,在这些信仰习俗中找到他们一些卑微的生活乐趣。
第三章:主要写了我的祖父。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这段与祖父共度的时光,是作者一生最幸福的时光。自由,快乐。
“一切都是活了,一切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花就开花,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随意的飞,天空是蓝的,又高又远。”“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祖父的笑,常常笑的跟孩子似的。”作者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花,悄悄地戴在祖父的草帽上,祖父却浑然不觉,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地就能闻见”。祖父教“我”读诗认字,走不动的时候就抱着“我”……从中看出祖父对作者的疼爱。
第四章:主要有五节内容,从各个方面写“我的家是荒凉的”。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睛天,院子里一样的荒凉。写了朽木,烂柴火,沙泥土,砖头,大缸,坛子,铁犁头等,这些随意堆放在院子里的陈年旧物,更加突出院子的荒凉。又写了家里的布局,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的旁边还小偏房里还住着赶大车,喜欢跳大神的胡家。
第五章:主要写了小团圆媳妇的死。胡家养了一个童养媳,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长的黑乎乎的,总是笑呵呵的。可胡家总是无端的打她,左邻右舍出因为“她大方,不害羞,走路快等”这些理由说应该打。胡家的人听了跳大神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都来围观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最终死去。作者通过这些参与故事的人物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呼兰河城人们的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
第六章:写了性情古怪的二伯。“二伯”三十年前就来到了我家里。他的小名叫做“有子”。他是个老光棍,同人不打腔,却喜欢和雀子,大黄狗谈天。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他就会大哭起来。作者极具耐心地筑造了“二伯”既可厌又可怜的这种品质。
第七章:主要写了冯歪嘴子这个悲情人物的故事。冯歪嘴子不但会拉磨,而且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到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有个孩子。后来因疑惑我又去看了一次,看到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都在炕上,原来是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但是冯歪嘴子的生活遭到邻居的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的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热嘲冷刺。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难产死去,冯歪嘴眼里含着泪。他不知道大家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没有想过,但时常也悲哀,但看到大孩子会到小驴到井边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小牙也长出来了,也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看到了 生活的希望。本书到这里,就结束了。
本书并没什么故事,也没有核心情节,没有中心人物。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但作者这种散文式叙写小城里各个人物,故事,更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那个年代的底层人们的痛苦的生存经历,作者用儿童的视角向读者展现百姓苦难,无知,无奈,更多参杂着对故乡的一种怜悯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