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春秋时期的诸侯爵位分为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不过游戏人感到奇怪的是,春秋时期的公爵诸侯数量极少。但不是“公爵”的诸侯在后世一般也都被称为“某某公”,比如齐桓公(侯)、晋文公(侯)、秦穆公(伯)等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学界对于西周和春秋的“公、侯、伯、子、男”存在很多争议,有一派观点甚至认为周朝的爵位根本就没有“公、侯、伯、子、男”。本鬼个人支持另一派的观点:西周春秋确实存在“公、侯、伯、子、男”,但与后世的爵位等级体系不同,是个更复杂的体系。
按照周朝的制度,天下的领地分为两种:第一是直属于周天子的王畿;第二是分封给诸侯的畿外。西周时期的王畿面积很大,周天子无法一个人统治王畿。因此周天子会在王畿之内分封一些独立性较弱(主要是没有军权)并且在天子身边任官的的诸侯,帮助自己统治王畿。
位于王畿之内的诸侯被称为“寰内诸侯”,而寰内诸侯与王畿之外的诸侯有明确的区别(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因此寰内诸侯被称为“伯”或者“子”(一般是大的为“伯”,小的为“子”),王畿之外的诸侯则被称为“侯”(其附庸为“男”),即“侯、伯、子、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