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成名之作。全书由五个故事构成:《惠安馆》、《我们去看海》、《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每一个故事看似独立串联起来,实则是主人公英子的成长之路。小说记录了英子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留恋。它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百强小说”。
《城南旧事》被拍成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很多奖项: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 、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 南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作者林海英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只是想把她在北京的童年生活记录下来,献给自己的母亲黄爱珍女士。因为林海英本是台湾人,由于她的爸爸不想受到日本的控制,所以她们一家举迁到北京,后来她又回到了台湾。
林海英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其中《城南旧事》最为著名。小说成书于1960年左右,作者林海音先生已年近半百,她强调:借童年英子纯洁的眼光与老北京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个哀婉动人的发生在城南的故事,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她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时,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罢,让实际的童年过去。
因此,下面我将从“作品主题的呈现、作者的叙事特点、现实意义”三个多维度进行深度解读:
主题呈现:成长与离别,告诉读者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一次成长
叙事特点:作者采用儿童视角的方式,呈现出人生的百态。
现实意义:基于作品《城南旧事》的主人公的变化,谈谈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主题呈现:成长与离别,告诉读者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一次成长。无论是大人眼中的疯子、小偷,还是疼爱小英子的宋妈、兰姨娘、爸爸都以不同的方式离她而去。离别是人生的常态,也是《城南旧事》的主旨,在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中,小英子也逐渐地长大。
1.英子与每个人的离别,都促使她不断长大
惠安馆中的秀贞在别人眼中是一个疯子,而英子却偷偷地跑她家玩,和她聊天,帮助她找到她的女儿小桂子,还偷了她妈妈的手镯作为秀贞和小桂子去找丈夫的路费。送她们走后,英子就开始发烧,十几天昏迷不醒。高烧退后,她们就搬家了,后来从大人口中得知:秀贞和小桂子被压死在了火车轨道下,大人们还议论,一个疯子怎么骗了两个小孩。
在英子眼中,厚嘴唇的男人是老实的,以致于最后他偷东西被抓走后,大人们叫她写一部关于小偷的书,她还在心里坚定地想,要写一本关于《我们去看海》的书,因为这是她和厚嘴唇男人的约定。她知道厚嘴唇男人偷东西是供他弟弟上学,养他的老母亲。这一次离别,英子明白了好人与坏人有时是不能划分界限的。
兰姨娘大方漂亮,以致于她在英子家借住时,英子的爸爸喜欢上她。英子察觉后,想办法撮合兰姨娘与德先叔,他们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离开英子家。这一次的离别,英子明白了妈妈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不仅仅是英子的年龄在增长,同时还有她的心在变强。作者没有赤裸裸地写出人世间的丑恶,而是通过一个儿童的眼睛观察到了丑恶背后的真善美。
2.英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英子与秀贞的离别,是作品中的第一次离别,她是又怕又舍不得,哭了;作品中的最后一次离别,是爸爸的去世。看到自己的爸爸离去,作为一个普通的12岁的小女孩儿,她一定会放声大哭。但英子呢?却从来没有这样镇定,这样的安静过。同样是离别,为什么离别的表现却不一样?这就是成长,在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中,小英子长成了“大英子”。作者悄无声息地写出了英子的变化,需要读者用心才能发现:成长是需要时间的!
叙事特点:作者采用儿童视角的方式,呈现出人生的百态。
这部作品,作者主要是运用了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那什么是儿童视角?就是以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通过孩子的别一种的眼光,观察与透视揭示成人世界忽视或者说难以体察的一种生存景观。
1. 陌生化的儿童视角
作者把陌生化巧妙地揉进儿童视角中,透过主人公英子的眼光看生活中的复杂,和成人不同的是儿童的眼光是干净而纯粹的。那个未婚先孕,孩子却被父母遗弃而发了疯的秀贞,那个年少贪玩、长大幡然悔悟、供弟弟飘洋读书而偷东西的厚唇男人,那个敢从封建家庭中逃出,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兰姨娘,那个为生存,放下儿女进城讨生活,最后不得不和丈夫回去生孩子的宋妈,英子用一颗纯洁的心灵感受到这些人身上被遮蔽的人性光芒。
2.小说的视角越界
如果仅仅只有成长中的儿童的不成熟的视角,那么整本书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女性的命运,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悲剧描述,就不够深刻,为此作者采用了一些非常手段,达到一种全知全能视觉的效果,这就是视角的越界。
作者写英子的听,秀贞的悲惨经历,是英子听宋妈和换洋火的老婆子聊天知道的,这为下文她撮合秀贞和妞儿相认作了铺垫,让读者在充满悬念和好奇的基础上不断读下去,而秀贞和妞儿的结局也是听妈妈和宋妈的对话知道的,这为完整叙述这个故事作了补充。
作者写英子的看,已充分反映人物间的微妙关系,比如英子看爸爸为兰姨娘挑选绸子时妈妈的反应,爸爸抓住兰姨娘的手夸赞,三年级的她从自己看到的,隐约感受到母亲在家地位的岌岌可危,有意促成兰姨娘和德先叔的姻缘。
作者还写英子的想,让40岁的林海英和童年的英子想法相互碰撞,相互完善。比如写送走秀贞后,在病房里醒来,她忽然大哭地喊着:爸爸坐这,我很怕!爸爸,爸爸你是男人,你应当帮助我啊,我是为了这个才叫爸爸的。这句话看似在情理之中,但仔细想想,一个昏迷了十天的六七岁的女孩儿,怎么会有这么冷静的想法呢?这是40多岁的林海音的想法,揭开了这个叙述秘密,我们就能对小说中一些跳出情节的描写,多一分理解。
3.小说的叙事语言
整本书既有京味儿和南蛮子儿的地域、语言,又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的风俗人情的印记。比如英子与秀贞初次相见,秀贞的妈妈叫英子小南蛮子儿,英子想起爸爸常用看不起的口气,叫他们北仔鬼。小说叙事中随处可见的豢养火、接生婆,这样的语言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心灵家园的深切怀念,同时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在我们去看海中,作者四次用分不清,强调英子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对好人和坏人的区分。
4.小说的叙事结构
小说里有不少插入人物背景补充的叙述,这在视角的越界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在爸爸的花落了这一章节,作者更是妙用插叙的方式说出六年来不敢迟到的原因。
现实意义:基于作品《城南旧事》的主人公的变化,谈谈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1.人生处处有离别,坦然地面对离别的人和事
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我们都会做出一些选择。既然要做出选择,自然少不了离别。离别可能会带给我们伤心难过,但离别的同时,我们又会遇见新的人、新的事。大学毕业,我们会和同学离别,我们会有不舍;但与之而来的是工作上的同事、领导,这些新的人或事,经过时间的推移,又会成为像同学那样地亲密。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坦然面对每一次的离别呢?其实离别是为了更好地重逢!
2.不想长大,也会长大,何不规划自己的长大呢?
儿时,我们向往长大。终于长大了,又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我们羡慕孩子的无忧无虑,我们渴望有一片宁静的土地......时间是无法停止的,长大是必然的,为什么不好好把握当下呢?做好自己,接受自己的长大!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不会遗憾地说,我没有做到百分百的努力!相反,心中是满满的感恩,感谢自己的努力,感谢自己的坚持。
总结:《城南旧事》不仅仅是儿童读物,它更是成人必须要看的书,它包含人类成长中蒙昧的智慧、成长中付出的巨大代价、包含人类对苦难的正视和担当,所以,《城南旧事》超越了悲欢的童年回忆,平添了一份跨越时代的影响,为此倾倒了一代又一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