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然,遂与外人间隔因汉儒著文骂秦,凡是乱世和暴政都被陶用秦来影射,陶万分憎恨刘裕让他们大志破灭远走高飞到衡山避世,但刘裕已窃据大权,只能指桑骂槐。秦对于桃源人来讲是避北方大战乱,对于陶刘来说是避刘裕的政治高压,桃花源在衡山的群岭和森林的怀抱中,仅溪河和小口与外界交通,故是无人来往的绝境,非避难的隐士不会至此。普通渔人为生计,无利可图怎会到此?故再证渔人是避世的高士。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既非秦,就不存在秦几世了,皆虚拟之词,让外人相信真是避秦人,以此衬托桃花源的古老和无比美好及幸福的来之不易,感叹外世的动乱。不知汉魏晋,从而把秦与刘裕联接起来,只知有个比暴秦还凶残的刘裕,表达对刘裕祸国殃民的无比谴责和鞭笞!当然也含有不问世事、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余人各户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人对渔人嘱咐,千万别把这里的一切告知外面的人,这就是秘境不可示人。陶借桃源人这么讲,那他还会把桃源的真地名公布于文?那是险恶政局和隐士身份绝不允许他这样的。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化名武陵渔人的刘子骥就划船掉头回去,沿溪边作了记号,他考察桃花源最适合遁逸,还要来此长期隐居才做了记号。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既陶渊明,他们相约到南岳衡山桃花源避世,并非没找到,全是幽蔽了桃花源而蒙人的,也是搜神玄怪故事创作所需。读者蒙在鼓里,始终是迷惑不解,不明事实、不知真相,直接被误导,这就达到了陶的幽蔽目的。只有幽蔽在文中没公开的衡山,才得而复失。从而用玄怪手法隐藏真实故事,加强了桃花源隐逸文化的奇妙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