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以哪种思想为中心,淮南子有怎样的治国之道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0-31 16:27:48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中期淮南王刘安召集门下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积多年之功而编纂而成的一部重要文献,其基本特色,是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学说,同时兼容并取诸子百家之长。其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学术上呈现鲜明的综合性、系统的融贯性、高度的整体性与显著的互补性。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兵学思想成为了《淮南子》整个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正是因为这样,《淮南子》的兵学观念也体现出系统整合的特点。《淮南子》的兵学论述主要集中于《兵略训》《主术训》《氾论训》等篇,其兵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争起源缘于“分不均,求不澹”。《淮南子》认为,战争之所以难以避免,乃是受人性内在本质驱动的必然结果,但是社会财富毕竟有限,无法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而人类内部又往往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社会物资财富分配上的不公,更是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引发战争的爆发。“分不均,求不澹,则争。”由此可见,《淮南子》是着眼于人的物质*与物资不足的内在矛盾关系,来揭晓并说明战争的起源问题的。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的战争制胜理念。《淮南子》认为,政治清明,上下和谐,克敌制胜就有了政治上的基础,“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修政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制胜于未战,而诸侯服其威,内政治也。”反之,如果政治黑暗混乱,那么就不免由强转弱,由多转少,由胜转败:“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这种政治为军事胜负的前提,《淮南子》将它理解为“道”:“得道之兵……因民之欲,乘民之力,而为之去残除贼也。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顺道而动,天下为向;因民而虑,天下为斗。”在此基础上,《淮南子》进而区分了战争的基本性质,即“义战”与“不义战”。认为战争的宗旨,当是为了追求“正义”:“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为此,其亟切倡导“义战”,认为“义兵之至也,至于不战而止”!

“乘众人之智”的将帅素质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置将不慎,一败涂地”。将帅是军队的灵魂,是军队的大脑,关系着全军上下的生死,国家社稷的安危,这乃是古代兵家的共识,《淮南子》在这方面也没有例外。《淮南子》对将帅的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身为将帅者要具备“独见独知”,即拥有“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的高于普通人的认识能力与睿哲智慧。但是,这种“独见独知”的能力,绝对不是自以为是,独断专行,而是能够做到开诚布公,集思广益,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即所谓“乘众人之智”“用众人之力”。

重“权”任“势”的作战指导原则。《淮南子》在作战指导思想的阐释上,也有很多创新思想。《淮南子》认为,作战的宗旨与作战样式必须随时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变革,及时创新,而切忌墨守成规,僵化保守,画地为牢,不思进取。“古之伐国,不*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主张用兵打仗要拥有“三势”“二权”,即“气势”“地势”“因势”以及“知权”“事权”,其核心内涵,是要根据己方高昂的士气、有利的地形和部队的实际状况,积极创造和运用有利的作战态势,并针对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用兵,因敌变化,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克敌制胜。而要做到这一点,《淮南子》认为,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巩固自身:“盖闻善用兵者,必先修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修己于人,求胜于敌。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

《淮南子》的兵学论述,在文字上亦颇有特色,可谓优雅生动,从而与兵学原则本身交相辉映,相形益彰。如《兵略训》有言;“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挃;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阐释“集中兵力”“并敌一向”的哲理,可谓形象生动,比喻鲜活。又如同篇言“分合为变”的道理:“兵静则固,专一则威,分决则勇,心疑则北,力分则弱。故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铢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这里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琳琅满目,形式上的美感,更利于其兵学观念中的辩证思维精神的展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