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只剩下立言《西游记》第六十回,孙悟空变作一只野蟹,潜入水底,探听虚实,后化作牛魔王盗走辟水金睛兽。野蟹被龙子龙孙抓住时,吴承恩这样写道:“生自湖中为活,傍崖作窟权居。盖因日久得身舒,官受横行介士。踏草拖泥落索,从来未习行仪。不知法度冒王威,伏望尊慈恕罪!”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吴承恩60岁左右开始写作《西游记》,估计是出于立言的人生追求。在儒家观念里,有“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前两条路都被现实堵死了,唯有这最后一条——立言,还掌握在自己手里。“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孔颖达语)人一辈子不能糊里糊涂地过,你说你“举世皆浊我独清”,终究要拿出“证据”来留给世人看。
这部书终究还是写了,没有欺骗自己,但老先生还是用志怪小说特有的笔法,把能说的与不能说的,统统留在纸上。政治现实的黑暗、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败,以及世间百态,伴着仕途的挫折与生活的困顿,流露出来。他将内心的愤懑与压抑,转化为诙谐与戏谑,传达出独具慧根的理性与成熟,在这一点上要超越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
吴承恩语:“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能创作出如此离奇的小说,一方面是因为他爱看志怪小说,比如《百怪录》、《酉阳杂俎》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点蒲松龄跟他很像);另一方面源自他的性格。他在诗词中写道:“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虽然自封“蓬门浪士”,但世俗的呕哑嘲哳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初心,他如那轮明月,倔强地坚守着内心的道德法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他不变的性格特质。
结语有人曾经提出,《西游记》当列为四大名著之首,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离奇丰富的想象力、超群脱俗的创造力、前无古人的构思、力透纸背的笔法、震古烁今的蕴旨……借用《长阳县志》的一句评论“其旨博而深,其辞微而显”来形容恰到好处,然而用“笔落惊风雨”这五个字来概括更具个性。
读懂《西游记》要先读懂吴承恩,然而真正读懂他,已经步入中年。但愿每年各大电视台轮番播放的电视剧作品能弥补老先生仕途坎坷、生前落寞、无有子嗣等诸多遗憾吧!
拙作只当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剖析《西游记》的鸿篇巨作出现在这个平台,让大家一饱眼福。让天下尽知,不止有“红学”,还有“西游学”!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