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承天寺夜游相似的文章有哪些,与记承天寺夜游类似的文言文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2-20 07:13:25

初中课内所学山水篇有:《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现代文阅读中,学生觉的难度升级的是写景抒情类散文;到文言文阅读中,在几大分类主题中,学生依然觉得写景抒情类的难读难懂。

这就要求: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还要把握文章写法,学会抓关键词句,体悟作者情感。

积累层面的需要单篇纵向认真识记,理解层面的需要多篇横向对比阅读,毕竟有时选择题中也会考到相关课内文章之间的对比阅读。

课外文言文难度也升级了。

我们来看一篇初二期中考试的课外文言文


极乐寺纪游⑴

【明】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⑵。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⑶。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⑷。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⑸。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⑹。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⑺。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⑻。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⑼。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⑽。予弟中郎⑾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⑿,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⒀?是日分韵,各赋一诗⒁而别。

【中考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4分)

此入玉河____________

桥可三里____________

⑶大可七八围____________

⑷思立亦以为____________

2.用“/”为下面句子划分两处停顿。(2分)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4.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中考阅读链接之一】

1.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文都抓住________,写出________,两篇文章的语言都________。

2.简析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的不同之处。


【探讨】

从唐宋到元明清,愈往后发展,古代的散文愈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可谓文无定格,惟求其新颖生动,具有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而晚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宗道就是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著称。他的散文清新活泼,“一扫王(世贞)李(攀龙)去雾”,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本文就是这样一篇不拘格套的典范之作。请写一段赏析文字,说说与一般的游记文相比,本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200字左右)(6分)


【参考答案】

1.⑴经过。 ⑵距离。 ⑶表示约数。 ⑷这样。

2.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3.参考译文: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

4.作者发出了身在官场不得自由的感叹,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水名胜向往追求的情怀。

【中考阅读链接之一】【参考答案】

1.景物特征,自然环境的幽美,简洁凝练,生动优美。

2.本文着重写景而《记承天寺夜游》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

【探讨】【参考答案】

在写法上,本文完全打破了一般游记文的“格套”。

第一段以大量篇幅,描写高梁河一带的景色,绝口不提极乐寺。但读者从下文的提示中,却领悟到写高梁河一带的景色,正是在写极乐寺及其附近的风光。

第二段明写游极乐寺,却对寺内游览活动一字不提,把这个在游记中通常要详写的部分,完全留给读者去体会想象,使读者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

还有,关于同游者的姓名,按游记通常的格式要放在篇末,但本文却通过记述其弟袁中郎对景色的评论,顺便带出,显得自然、巧妙。凡此种种,都使读者在会心之余,感到韵味深长,妙趣横生。

再就语言来说,不用典,不拾古人牙慧,既平易,又凝练,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具有诗的情味。

【共6分。每答出一点2分,三点即可。意对即可。】


【全文阅读指导】

【注释】

⑴极乐寺纪游

极乐寺:在北京阜成门外,高梁桥西三里,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建。

纪游:指记述旅游情况。

⑵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高梁桥:又名高亮桥,在西直门外西北,跨高梁河上。

高梁桥水:指高梁桥下高梁河的水。

西山:在北京西郊,属太行山支脉,一名小清凉山,林麓苍莽,溪涧错镂,风景秀丽。

道:用作动词,意为经过。

此:指高梁桥。

玉河:即御河,源出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三十里而至此桥下,环流紫禁城,入大通河。

⑶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白练:白绢,这形容河水像白色的绢帛。

行:走,这里指微风从水面吹过。

罗文纸:表面皱起如同丝织物细纹的一种宣纸,质地轻软、带有椒眼状花纹,这里形容水波。

⑷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荫(yīn):树荫,树下不见阳光的地方。如:绿树成荫。

注: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但在一些固定格式(如绿树成荫)和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中,原读yīn,表示“树荫”义的“荫”字习惯上保持不变。

但2016年6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又将“树荫”“绿荫”“林荫道”等作为推荐词形。而“树阴”“绿阴”“林阴道”等作为非推荐词形,单独出条,只注同推荐词形,如:【树阴】……同“树荫”。

覆:覆盖,遮蔽,遮盖。

垂线:从也子缝隙中垂下的光线。

余:多。

⑸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

佛庐:佛寺。

绀殿(ɡàn diàn):指佛寺。隋•江总《幡赞》:“光分绀殿,采布香城。”唐•崔日用《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紫宸欢每洽,绀殿法初隆。”清•曹寅《唐县开元寺》诗:“绀殿尽颓花亦萎,更谁墙缺补春泥。”

绀:稍微带红的黑色;微红带深青色的。《说文》:“绀,帛深青扬赤色。”《广雅》:“绀,青色。”

绀色,是蓝色系中的一种颜色,带有紫色的深蓝色,是蓝色系中最深的颜色。古代一般指雪青色(青紫色)。

亘:绵延;(空间上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⑹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高下:高低。

攒簇(cuáncù):紧紧地聚集在一处;簇拥。这里指树木成林。

间以水田:即“以水田间”,以水田相隔,状语后置。间,隔开,不连接。此句可以意译“中间隔着几处水田”,或“中间有几处水田相隔”。

螺髻:螺壳状的发髻。这里形容西山诸峰峦。

出于林水之间:即“于林水之间出”,在林水之间显露着。状语后置。此句可以意译为“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出:露出,这里指山峰耸立的样子。

⑺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去:距离。介词。

桥:高梁桥。

可:大约。

路径:道路。这里指道路上的风景。

⑻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马行绿荫中:即“马行于绿荫中”,马行进在绿荫下,补语介词省略。可以意译为“马在绿荫下前行”。

张盖:张开的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御雨之具。《史记·商君传》有“劳不坐乘,暑不张盖”的话。

⑼殿前剔牙松……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

斑剥(bān bāo):斑斑点点而有剥落。如: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附录·题大令保母帖》诗:“点画微微见斑剥,陶坯泥沙相杂糅。” 明·蒋一葵 《长安客话·极乐寺》:“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鱼鳞,大可七八围,盖奇物也。” 清·吴伟业 《画中九友歌》:“尊彝斑剥探商周,得意换却千金裘。”

围:量词,计量周长的约略单位,一般指两手或两臂之间合拱的长度,即一人环抱的长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搂”。

许:表示约数。

⑽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暇:空闲。

黄思立:即黄大节,字斯立,一作思立,号无净,信丰(今属江西)人,1586年(万历十四年)进士,时任太常寺博士。

公: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如:诸公;张公。

⑾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⑿挂进贤冠:进贤冠是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分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挂进贤冠”的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这里说挂进贤冠,就是表示弃官退隐。

⒀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作:当。

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分别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为苏轼所建。风景优美,当地有民谣说:“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客子:游客;旅居异乡的人。“作……客子”,即“客居在……”之意。

了:了却。

此山水:这山水。指西湖山水之胜境。

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谓之情障。这里犹言“情缘”或“心愿”。

⒁分韵,各赋一诗:作诗规定韵字,各人分拈,依字为韵。袁宗道有《暮春邹生邀黄思立诸公游高梁桥即事》诗,袁宏道有《暮春同黄无净、曹季和、黄昭质、家伯修游高梁桥》诗,皆即此日分韵之作。

【补充注释】

绿杨:绿色的垂柳。

古人认为杨就是柳。《尔雅·释文》:“杨,蒲柳也。”《说文》:“柳,小杨也。”

杨花:《辞源》解释为“柳絮”。如: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杨柳:柳树。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

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参考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远远望去,宽阔的河面像)千匹白绢似的,微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就好像轻柔的罗纹纸一般。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垂柳,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就可以遮蔽好几张席子的地方,从叶子缝隙中垂直射下的光线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朱红的大门青黑的宝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隔着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的螺壳状发髻,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高梁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给马车做的伞盖。佛殿前有几棵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斑点点而有剥落,就像大鱼的鱼鳞一样,树身很粗大,大约有七八搂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人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有点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弃官退隐,当一个西湖六桥之下的游客,了却我与这梦里山水的一段情缘呢?当天每人分别选押一个韵,各自作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作品赏析】

这篇散文小品,简洁清新、活泼灵秀、诗趣盎然。长桥、流水,堤坝、绿树、寺院,一幅幅画面都洋溢着清新秀美的特色。

作者以高梁桥为起点,一路游来,桥下之水纯净柔和如白练;长堤被水所夹持,仿佛有震动摇荡的感觉;堤上绿柳繁茂幽深,令他神清气爽。依山傍水而建的佛寺道观,绀殿朱门,华丽壮观。极乐寺掩映在浓密古松中,古松鲜翠嫩黄,色彩斑斓。优美的景色令作者如同回到了人间仙境的西湖。

从唐宋到元明清,愈往后发展,古代的散文愈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可谓文无定格,惟求其新颖生动,具有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而晚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宗道就是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著称。他的散文清新活泼,“一扫王(世贞)李(攀龙)云雾”,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本文就是这样一篇不拘格套的典范之作。它与一般的游记文相比,在写法上有独特之处,打破了一般游记文的“格套”。

第一段以大量篇幅,描写高梁河一带的景色,绝口不提极乐寺。但读者从下文的提示中,却领悟到写高梁河一带的景色,正是在写极乐寺及其附近的风光。

第二段明写游极乐寺,却对寺内游览活动一字不提,把这个在游记中通常要详写的部分,完全留给读者去体会想象,使读者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

还有,关于同游者的姓名,按游记通常的格式要放在篇末,但本文却通过记述其弟袁中郎对景色的评论,顺便带出,显得自然、巧妙。凡此种种,都使读者在会心之余,感到韵味深长,妙趣横生。

再就语言来说,不用典,不拾古人牙慧,既平易,又凝练,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具有散文诗的情味。

总之,静如白练的流水、可覆数席的绿荫、形如螺髻的西山、接连错落的寺院道观,山水相接,远近错落,自然与人境融合,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可是如此清丽的景色作者认为还比不过西湖的胜景,让他不由得心生向往,进而感慨自己久为官位所累,萌发辞官归隐之意。纵观全文,写景清丽可喜,错落有致;抒情真挚诚恳,隐见性情。情与景完美交融,共同抒发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和欲纵情徜徉山水间、了却尘世羁绊的心情。


【作者简介】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自幼聪颖好学,十岁能诗文。1579年(万历七年),考中湖广乡试举人。1586年(万历十四年)举会试第一,次年入翰林院,授吉士,进编修。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

与弟袁宏道、袁中道齐名,并称“三袁”。前后七子倡导“诗必盛唐”,他们则崇尚本色,反对摹拟,世称“公安派”。平生崇敬白居易与苏轼,诗文集取名《白苏斋集》。


文言文阅读需要学生多读多感受,积累、理解要平衡,这样才能真正课内迁移课外,灵活运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