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的时代顺序,四书五经的时间先后顺序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2-23 08:41:38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即《尚书》《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儒家的经典代表作品,是历代儒生学子必研读书目,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四书五经的发展演变过程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总结,由于水平有限,有什么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大神批评指正。

中国的文化现象与西方一样,都始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轴心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产生了诸子百家,称之为子学。产生的具体原因在此不详细赘述,简单提两句。之所以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是因为生产力有了很大进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进入了动荡变革期,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有些仕阶层(只有仕阶层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可能接受文化教育,那时候养仕之风兴起,是个很吃香的职业,后来平民也有了学习的机会,有了成为仕的可能)一不小心就沦落到最底层,与劳动人民有了交流思想的机会,所以才有了文化大普及的现象。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人民痛苦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主题。人只有在痛苦以后才能悟出真理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大批的中国先哲大家出现。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总结了先人的思想、智慧,修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此时还不能叫六经,应称之为六艺。

秦朝统一六合后,实行了郡县制。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焚书坑儒(实际上坑*的是那些炼长生不老丹药的术士),独尊法家,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项羽攻入咸阳后把宫里收藏的典籍又焚烧了一遍。到了汉朝初期,人们沦落到了无书可读的地步。

刘邦建国后,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立刻恢复前人的文化思想。因为焚书坑儒是公元前212年,到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只有十几年,还有好多的儒生、文人都还健在,在民间的很多典籍也没有全部烧掉,有的藏在墙缝里,有的埋在土里,该收集收集,该口述口述,把古圣先贤的学说进行了收集、整理、抄录,基本上保存了下来,这才使中国文化不至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孔子修订的《乐》就没有找到,失传了,所以变成了五经。《易》是本奇书,有的人说,它早就算出了会有此劫,故意把自己“包装”成了一本占卜的书,所以没有被烧掉。可能有点扯。但是可不要小看这件事,这本书可是诸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国文化之始。《易经》本来被道家奉为经典,是道家的典型代表作品,但是也被孔子列入了儒家的学说。当然,儒家和道家的学说都来源于易经。

另一个是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总结来总结去,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行了严苛的法制。刘邦意识到光靠法制是万万不行的,便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家思想为辅,但实际上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因为经历了多年战争的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为了表明心志,给子孙们树立榜样,刘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拜谒孔子的帝王。

汉武帝时期,北边的匈奴觊觎中原的文明,一直在*扰大汉。这时候大儒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口味,提出了“尊王攘夷,大一统”的思想,两个人一拍即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运而生。这里可能有点儿冤枉他们,他们没有把其他家的思想毁掉,也不是不让其他学派发言,也就是罢免了几个不识时务的官员。董仲舒在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又汲取了其他百家(其实,主要的也就只有12家流派,后来觉得小说家、医家、兵家没有什么重要的学说,就成了9家,所以有三教九流一说)学说里的精华,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学问——经学。

经,本义是指织布机上的纵线,引申为治理,体现原则性,经天纬地,经线比纬线更重要一些,所以称之为经学。经学分为古文经和今文经两派。古文经就是那些没有被焚烧遗留下来的先秦古文经籍。今文经是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今文经就是官方推崇的学问。古文经一开始只在民间流传。从此,经学成为了儒家学派的一个特有的专用名词。其他的经就不叫经了,一说经那肯定就是研究儒学学问的学子。朝廷重新恢复了太学,儒学从显学成为了官学,并设立了五经博士。

此后,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支配了意识形态领域学,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而经学也由此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透过五经博士及儒学的广泛传播和普及,儒家思想慢慢地成为了封建王朝子民价值观的基础。

那些保存下来的古文经,人们都不认识,意思更不懂,口耳相传的今文经也一样,字虽然认识但究竟有何深意?也不是很懂,需要注解,所以就产生了专门解读经的注疏版本。

七经出现在东汉时期,有两种版本。一种说法是《春秋经》被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所取代,一般按此说法。另一种说法是五经加上《论语》和《孝经》。注意,春秋三传只是传不是经,不过随着三传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后来才上升为经。汉代五经中的《春秋》指的是《春秋经》,不包括春秋三传,唐朝五经中的《春秋》变成了《左传》。

九经出现在唐朝,《礼经》(也就是《仪礼》)被《仪礼》《周礼》《礼记》所取代。汉代的五经中《礼经》指的是《仪礼》,唐朝变成了《礼记》。《礼记》也和春秋三传一样一开始只是记不是经,《周礼》一开始也不是经。

唐末又加上了《论语》《孝经》和《尔雅》变成了十二经。《尔雅》就相当于现代的新华字典。南宋又加上了《孟子》,最终形成了十三香品牌,哦,不对,说顺嘴了,应该是十三经。它们就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到了清朝,由阮元主持教刻的《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为经部之首。

经太多以后,人们学起来太繁琐,有的人觉得我们是不是把这些经当中的最经典的学问给找出来。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他提倡复古崇儒,排斥佛老(佛教和道家),因为此事,他还被发配到了广东。最终他找到了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大学》和《中庸》。这两本书本来是《礼记》当中的,《大学》属宏观学说,《中庸》属于微观学说。

韩愈虽然找到了核心,但,是不彻底的。后来到了南宋,另一个大文豪理学派创始人朱熹继续寻找,他把《论语》和《孟子》也加入了四书的行列,这四本书是儒家提炼出来的最精华也是最简练的部分,学习儒家就得先从四书入手,就这样儒家经典最终变成了四书。元代以后,四书成为了官方最重要的考试内容。

总结:儒家经典从六艺到五经到七经到九经到十二经到十三经再到四书,五经基本变化不大,就是《春秋》和《礼》在汉朝和唐朝时有略微的调整,前边已经有所交代。儒家文化从子学到经学再到理学,后来又发展到明朝的阳明心学和清朝顾炎武等大儒的实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