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绪论读书笔记,物种起源绪论提纲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01 02:45:23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或是生或是死;“性选择”的结果是成功者得到与异性交配的机会,得以留下自己的后代。

★“在我看来,我可断言,导致人类种族之间在外貌上有所差别的所有原因,以及人类和低于人类的动物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差别的所有原因,其中最有效的乃是性选择。”

《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简介

达尔文的科学著作中,最为人们熟悉、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应当说是《物种起源》。在这一著作中,达尔文系统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论,那就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起来,生物因此而不断进化,由共同祖先进化出了当今世界千千万万种生物。此论一出,在科学界、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强烈反响。保守的神创论者视生物进化论为洪水猛兽,是万恶的魔鬼言论,甚至对达尔文本人也展开了激烈的人身攻击,而支持者则为之叫好和辩护,一时间煞是热闹。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并没有论述人类起源问题,仅仅是在该书的结尾部分提到:“人类的起源和历史,也将由此得到许多启示”。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是达尔文继《物种起源》之后的又一部论述生物进化论的重要理论著作,被认为是达尔文的第二重要科学著作。前者初版于1859年,后者初版于1871年,二者相差12年。

《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一书报告了人类自较低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证据,报告了动物和人类心理过程相似性的证据,还报告了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证据。达尔文提出“人猿同祖”,并认为人与动物具有心理上的连续性。这一伟大著作为生物进化论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社会科学的进展也发生过重大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达尔文以及他的科学著作给予很高的评价,至今仍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1974年,前英国首相希思访华时,曾将此书英文版赠送给*。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1)人类的由来或起源,说明人类起源于某一低等生物的证据和人类同低于人类的动物的心理能力比较,人类的亲缘关系及其系谱等。(2)性选择,说明性选择的原理及动物界的第二性征。(3)人类的性选择及本书的结论。

在《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中,达尔文开始不厌其烦地举例,鸟怎么啦,猴子有什么习性啦,甲虫又有哪些习惯啦等等。读者读着也烦恼起来。尤其是,从科学证明的角度说,达尔文的论证一点也不严谨,他拿出来的证据要么是自己的经验,要么是自己的观察,甚至大多是朋友们给他讲的动物习性故事。现在的科学家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一个巨大的科学论题,可能会被人看做是疯子。

接着继续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面临的艰苦和他的坚韧来。在达尔文的时代,自然科学还比较落后,至少,DNA、染色体,基因排序等等还没有弄出来,包括解剖学还都不那么清楚,要一个研究人类进化的科学家扎实地给出完整的证据来,那无异于是天方夜谭。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达尔文开始了他对人类由来的探索。好在,他的自然科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他的大脑是那样地聪明,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就是上帝专门安排给人类的解谜人,他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能从鸟的性特征开始,再讨论到昆虫,用归纳法的逻辑推理方式,一层一层地剥开动物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来:人是有低级动物慢慢地进化过来的。

《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各章节导读

第一部分人类的由来或起源

第一章人类起源于某一低等生物类型的证据

第二章人类自某一低等类型发展的方式

(在第一、二章中,达尔文通过比较人类与动物的身体构造,论证人类起源于动物)

第三章人类同低于人类的动物的心理能力比较

第四章人类同低于人类的动物的心理能力比较(续)

(在第三和第四章中,达尔文专门比较人类与动物的心理能力,试图说明人类的心理机能与动物有连续性,人类的心理能力也是可以进化出来的,并不必须由上帝创造。他从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某些本能(如自我保护、性爱、母爱、吸乳能力等)讲起,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分析了人类的各种心理能力,包括情绪、好奇心、模仿性、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理性、制造工具、抽象力、自我意识、语言、美感、信仰、道德观念、社会性等,真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他的目的是要说明,尽管人类与最高等动物的心理差异是巨大的,但是这种差异仅是程度上的,并非是种类上的、根本性的。人类所自夸的各种情感和心理能力,其实都并非人类所特有,在低于人类的动物中已经存在,只不过是处于某种萌芽状态,也只不过常常是以本能的形式表现。有的动物,情感和心理能力甚至还相当发达,例如家养的狗。达尔文还对狼和家养的狗的情感和心理能力进行了比较,说明情感和心理能力可以通过遗传而逐渐进步。有人质疑说,有一些高级心理能力,如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对上帝的信仰等,绝对是人类所特有,如果说人类是起源于动物,这类心理能力是如何来的。达尔文对此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有一些心理能力可能为人类所特有,但这些能力很可能仅仅是其他高度进步的智能所衍生出的结果,而且,这些能力并非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文明社会的人和未开化社会的人差别很大。)

第五章智能和道德官能在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发展

(在第五章,达尔文专门论述“智能和道德官能在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发展”,就是要解释人类怎样从那些类似于动物的心理能力,发展出了人类所特有的文明。在这一章中,达尔文的论述分三个层次。首先他论述的是,在人类从半人类状态进步到未开化状态的过程中,自然选择使得智力不断进步。那些最精明的、发明和使用最优良的工具和武器的人,将能最好地保卫自己,将能养育最大数量的后代。第二个层次论述的是,在从未开化状态向文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选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达尔文承认,文明在许多方面对自然选择的作用有所抑制,例如文明社会中出于爱心和同情心对弱者的救助、最强壮的人要到战场上去打仗而弱者却留在家中、当时英国实行不管能力大小都由长子继承遗产的制度,诸如此类的制度和习俗,都使弱者有了更多的生存机会而避免被淘汰,妨碍了人类素质的进化。但是,达尔文说,尽管如此,依然可以发现,文明社会人的身体要比未开化人强壮,寿命并未减少,自然选择显然还是偏袒那些有良好食物和困苦较少的人。在文明社会中,才智较高的人要比才智较低的人获得较大的成功,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抑制将会增加其数量。达尔文在本章论述的第三层次内容是,所有的文明民族,都曾经一度是未开化即野蛮民族。这三个层次的内容连贯起来就说明,在从低于人类的动物进化出来以后,人类文明是在不断发展的,逐步经由半人类状态、未开化的原始状态上升到文明社会,自然选择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人类的亲缘和系谱

(在第六章中,达尔文要论述“人类的亲缘和系谱”,要用他的进化论观点确定人类在生物自然分类中的位置,也就是要确定人类在生物分类系统中属于什么门、纲、目、科、属、种,说明其他生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生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什么。关于人类在生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在达尔文之前已有多人发表了有影响的观点。认为人类与四手类即猿猴类动物相近,这种观点先前也已有人提出。例如18世纪的大分类学家林耐,尽管他没有说人类与四手类有亲缘关系,有共同祖先,但是,依据结构上的相近,他还是把人类和四手类共同放在一个目(灵长目)中。在这一章中,达尔文首先对有关人类分类地位的各种观点做了评论,表明自己的立场。第一,他认为不能把人类的不同种族列为不同的物种。人类种族之间虽然差异很大,但种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逐渐过渡的。如果人类是属于不同物种,那么是否有共同起源就成了问题。第二,他不同意把人类与动物界的差别过分夸大,把人类独立列为一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因而把生物分为三大界。如果人类不属于动物界,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观点就会遇到更大的困难。第三,达尔文不同意把人类列为哺乳动物纲的一个亚纲。第四,他认为,纵使是把人类单独列为一个目,那也是过分强调了人类与四手类之间的性状差异在分类学上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彼此之间在结构上许多基本相似之处。达尔文最后表达的观点是,人类在分类上只是一个科,甚至是只能列为一个亚科,人类和猿猴类都是起源于旧世界的猴类。他赞同林耐的观点,把人类与四手类放在同一个目中。林耐只是依据人类和四手类结构的相似而把他们放在同一个目中,达尔文却是以进化论观点把猿猴类看做是人类的近亲,他们有共同的祖先,结构上的相似是他们有共同起源的证据。达尔文在说明人猿同祖的时候特别指出,不能因此就假定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猴类系统的早期祖先同任何现存的猿或猴是完全一致的,即使是认为非常相似也不应该。人类是从旧世界的猴类进化出的一个特殊分支,而现存的猿猴类是进化的另一分支,人猿同祖的“祖”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一章中,达尔文还探讨了整个动物界各主要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即动物界的进化过程,从而给出了一幅动物界进化的总体图案。他把人类的位置摆在动物界进化的最高点,他称人类的产生是宇宙的奇迹和光荣。基督教教义说整个世界都是为人类而准备的,上帝是为人类而创造了世界,达尔文从进化论观点对这个说法给出了一个新的理解。他也说这个世界好象是为人类的出现而准备的,因为人类的诞生要归功于祖先的悠久系统,经过极其漫长的进化链索才进化出了人类,这条链索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从来没有存在过,进化的最后结果大概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就可能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人类。在论述过人猿同祖以后,达尔文没有忘记告诉人们:无须为此感到羞耻,最低等的生物也远比我们脚下的无机尘土高出很多。也许他在这里是暗指,上帝是用泥土创造了人的身体。)

第七章论人类种族

(在第七章,达尔文探讨的是他在本书“绪论”中讲到的此书写作目的的第三项:探讨人类种族差异的价值。人类种族之间在许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如肤色、毛发、脸形、身高等。所谓人类种族差异的价值,他是指从生物分类的角度看,人类的种族差异的意义有多大,其重要性是否足以支持把人类的不同种族划分为不同的生物物种。达尔文反对把人类不同种族划分为不同的物种,在第六章中他已表明了这一观点,在第七章中他是详细说明他持这种观点的理由,也探讨了人类种族差异的起源问题。首先,他讨论了将生物不同类型划分为不同物种的常用标准,主要是以下几条: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是否与结构有关而且在生理上有重要意义,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是否稳定,他们杂交产生的后代是否有正常的生育能力,两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类型之间是否有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过渡类型。达尔文从这些方面考察了人类种族之间的差异,考察了种族之间交往和婚配的结果(很多事实是与欧洲的海外殖民有关),同时也考察了主张把人类不同种族划分为不同物种者给出的理由,从而得出了他的观点:人类种族差异的价值不足以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物种,主张划分为不同物种的理由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关于人类种族差异形成的原因,达尔文发现,生活条件的直接作用、身体各部分的连续使用、器官相关原理等等常用于解释生物变异产生的理由,若用于解释人类种族差异的产生原因,都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他认为,人类种族之间的差异,预料是处于性选择影响之下的类差异。他感到,为了能充分说明性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对人类种族分化的作用,有必要对整个动物界的性选择问题给以回顾,这就引出了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性选择。)

附录人类和猿类的脑部在构造和发育上的异同

第二部分性选择

第八章性选择原理

附录关于不同纲的动物的雌雄比例数

第九章动物界低等纲的第二性征

第十章昆虫类的第二性征

第十一章昆虫类的第二性征(续)—鳞翅目(蝶类和娥类)

第十二章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第二性征

第十三章鸟类的第二性征

第十四章鸟类的第二性征(续)

第十五章鸟类的第二性征(续二)

第十六章鸟类的第二性征(续完)

第十七章哺乳类的第二性征

第十八章哺乳类的第二性征(续)

(第八章,达尔文首先论述了性选择的一般原理,在接下来的第九至第十八章中,以动物界的纲为单元,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分别论述从低等动物到哺乳动物各纲的第二性征。第二性征是性选择作用的对象,是在性选择作用下进化而来。达尔文用这么大的篇幅、这样丰富的材料论述动物第二性征,意在说明性选择在有两性分化的动物中是普遍存在的,是动物进化的另一种机制前面已经说到,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对性选择已给出定义,已有简略的讨论。

在本书第八章中,达尔文对性选择的一般原理给出了更详尽的论述,并且与自然选择做了详细比较。现在生物学界一般认为,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包括在自然选择之中的,不过,在写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时,达尔文可能不是这样认为的,他是把性选择作为与自然选择不同的另一种选择方式来论述的。是因为有些问题用自然选择难以解释,他才提出了性选择。达尔文1860年4月写给美国生物学家阿萨·格雷的信中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盯住看孔雀尾巴上的一片羽毛,就会使我头大如斗”。孔雀的大尾巴是怎么进化出来的,就是一个让达尔文感到用自然选择很难解释的问题。也许是为了强调性选择的作用,他限制了归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在本书第二章中,他说“我承认我在《物种起源》最初几版中,也许归功于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的作用未免过分了”,“我相信在我的著作中这是迄今所发觉的最大失察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他清楚地表达出了这样的信息:对于物种进化,在很多情况下,性选择起到了与自然选择同样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自然选择的作用,例如对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最后一章即全书的结论部分,达尔文说,“在我来说,我可断言,导致人类种族之间在外貌上有所差别的原因,以及人类和低于人类的动物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差别的原因,其中最有效的乃是性选择”。达尔文如此强调性选择的作用,以至于该书发表以后有人要问:达尔文先生,性选择和自然选择,究竟哪一个更重要?也有人说,因为发现人类身体构造的许多细小部分不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于是达尔文发明了性选择。达尔文在该书第二版的序言中说到了这些问题。

在第八章中,达尔文很注意对性选择与自然选择进行比较,说明二者的不同之处,力求给性选择以明确的定义,明确划出性选择作用的范围,明确区分性选择作用的结果,使人们能对性选择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他也注意到,自然选择的作用与性选择的作用有时是很难区分的。雄鹿头上那树枝样的角,对于生存没有什么意义;雄孔雀那美丽的大尾巴,对于生存是有害的,这些毫无疑问是性选择作用的结果。但是,有些情况就不那么好说了。比如,有些海洋甲壳类动物的雄性个体一旦到达成年,它们的足和触角就会发生一种异常的改变,以便在交配时牢牢地抱握雌者,使得在交配时不被海浪冲开,这些抱握器官虽然是雄性特有,但很可能是自然选择而不是性选择的结果。又如,某些蚊类的雌者都是吸血虫,而雄性个体则以花蜜为生,其口器缺少吸血构造;萤火虫雌性个体无翅,不能飞翔,像这样的雌雄个体构造差异的形成可能与生殖行为有关,是性选择的结果,但也可能是与生活习性有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袋类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的育儿袋,则比较肯定是与生活习性相关。达尔文对此的处理方式是,关于雌雄个体之间那些与生活习性有关的差别,那些与营养及保护其后代有关的差别,在论述性选择在各类动物中发生的作用时将不多谈。他要特别注意充分讨论的,是雄性个体用以战胜其同种同性对手的、以及用以向雌性个体献媚或刺激雌性个体那些构造和本能,比如雄性个体的较大体型、力量、好斗性、用以向竞争对手进攻的武器或防御手段、绚丽的色彩和装饰物、鸣唱的能力等,这些特征可以比较肯定是性选择作用的结果,对性选择的主体做一些进一步的分析是很有意思的。人工选择的主体是人,选择出合乎人的要求的动植物个体进行繁殖,这是人类培养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新品种的方式。在这里作为主体的人,是有意识有思维能力的。自然选择的主体是自然条件,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自然界的生物因此而进化,这里作为选择作用主体的是无意识的自然界,自然选择是依照自然规律进行的。性选择实际上是起源于动物(主要是雄者)的求爱激情、勇气,选择结果还取决于雌者的意愿、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所以性选择的主体是动物自己,选择是由动物自己进行的。性的争斗有两种:一种是同一性别(一般是雄者)个体之间进行斗争,胜利者赶走或*死失败者;另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主要在雄性个体之间进行,但形式是“文明”的,雄性个体争相刺激雌性个体或向雌性个体献媚。在前一种斗争形式中雌性个体比较被动,它们似乎是胜利者的战利品;在后一种斗争形式中,雌者看来则是主动的,是由它选择自己满意的配偶,雌者的主体地位很明显。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动物有审美能力吗?雌者在选择中是有意识的吗?性选择难以说是按自然规律进行的,性选择产生的结果不一定有利于生存,甚至有害,但是人们一般又不愿意说动物是有意识的,因而称之为本能。尽管如此,达尔文还是把它与人类社会意识、道德意识的产生联系起来。由动物在性选择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它们能知道并且很重视自己在自己所属的那个社会中的地位,它们重视社会其他成员对自己的看法,知道怎样讨其他成员的欢心。达尔文认为,人类社会的道德意识就是由这种本能起源的。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依然如此,一个不重视自己的名誉、不知道让别人高兴的人,决不会是道德高尚的人。性选择起因于性爱,因此可以说性爱乃是爱的本原,爱的开始,由此可以进化出人类之爱,一直发展到“爱人如己”这种最高境界的爱。只有自然选择,不好解释道德的起源,不好解释两性间的差异,加上性选择就好解释了。所以,性选择理论是对自然选择理论的重要发展和补充。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是达尔文继《物种起源》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自然选择被一些人形象化为“弱肉强食”,是争斗的过程,那是一幅很残酷的画面,甚至可以说是血淋淋的画面,有的殖民主义者就以自然选择理论为自己惨无人道的行为辩护。再看性选择,那却是从爱出发,虽有争斗但也有许多美好的画面。生物的进化有斗争也有爱,这是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传出的新认识。把他的性选择理论与自然选择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他的进化论。)

第三部分人类的性选择及本书的结论

第十九章人类的第二性征

第二十章人类的第二性征(续)

(在第二部分讨论过动物的性选择以后,达尔文又回到人类起源问题上来。在第十九和二十章中,达尔文着手论述人类的第二性征,包括外貌、能力和心理的差异。在达尔文看来、男人的体格、精力、力气、勇气、好斗性等都明显大于女人,这是由于性选择的结果,是在世世代代男人为占有女人而进行的争斗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他还认为,女人体毛较少,这也是性选择的结果。最初,去毛可能是女性用以讨好男性的一种装饰方式,因连续多代的作用而遗传下去,而且不只遗传给了女性后代,也遗传给了男性后代,这既造成人类比他们的动物祖先体毛少,而且也是人类女人比男人体毛少的原因。达尔文还用性选择解释人类种族的起源,认为那是由于不同地方的原始人类在性选择中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所致。人类种族之间的显著差异是在外貌上,如肤色、脸形、鼻子形状、胡子多少等,这些特征与生活能力没有直接关系,不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与性选择倒是关系密切,因为关系到美貌问题。由于不同地方的人对美貌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在性选择中有不同的标准,导致向不同的方向进化,最后形成了不同的种族。为说明他的这些观点,达尔文需要拿出事实,证明种族间的差异与生活环境无关,也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例如黑人不是因为生活在热带而变黑的,白人有高鼻梁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寒冷地方,能给吸入的空气加温,等等。达尔文还需要拿出事实证明,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西方殖民者的海外扩张,提供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有人说达尔文这本书中对动物性选择的论述有拟人化的倾向,这种批评不无道理。论述人类的性选择时,达尔文则是常常把人类与动物相比较,有把人“拟动物化”的倾向。人类的性选择与动物并无本质差别,这是他的进化论思想的必然结果。但是,人类毕竟是特殊的生物,是社会性高度发达的生物,达尔文不能不注意到人类社会的特殊性。他谈到,越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类,性选择的作用就越强,为此他尽力使用关于原始人类部落的材料,利用对人类原始社会的研究成果。关于人类社会影响性选择发挥作用的因素,他也做了分析。达尔文这样的陈述方式应当说是很高明的,一方面强调了人类自身是在进化,有利于进化论思想的确立,同时也预防有人以文明社会的状况否定性选择对人类的作用。)

第二十一章全书提要和结论

附录关于猴类的性选择

(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到此达尔文已经给出了一个有完整体系的论述,他要对他的观点做出总结了,这就是本书第二十一章“全书提要和结论”的内容。全书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当然是:人类起源于某类低于人类的动物。达尔文清楚地知道,尽管他力争对自己主张的每一个观点给出尽可能完美的理由,尽管他都是从事实出发进行思考的,但是,由于能搜集到的资料还很有限(有的材料甚至只是他从朋友那里听来的故事),又由于所研究问题本身的历史性和不可重复性,他的论述不可避免地缺少科学的精确性,还存在不少的疑问,许多观点是高度推测性的,有些观点将来会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他也坚信,他的研究有助于通向真理,他这部著作所达到的主要结论一人类起源于某种比人类低等的动物,这个结论是有根据的。

达尔文知道他的这一结论会犯众怒,会被某些人斥为是反宗教的。他给自己做的辩护是:既然能用普通的繁殖法则去解释个体人的产生,为什么不能用普通的自然选择法则解释人类的起源?物种的产生和个体的产生,都是伟大的生命发生事件。

达尔文在本章中所总结的观点,还有一些也是犯了众怒的。

达尔文不但认为人的身体结构是从动物发展延续下来的,而且认为人的意识、人的心理机能也是从动物延续下来的,人的道德观念发源于动物本能,就连人类特有的对神的信仰这样高尚的精神意识,也可以从动物那里找到起源。人和动物在心理机能上有连续性,人和动物意识的内容没有根本差别而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这种观点也令很多人反感,觉得是对人类的侮辱达尔文的另一个让一些人反感的论点,是有人说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他的理论确实可以为大男子主义提供依据,因为他说男子在很多方面比女子强,不但是体力上,智力、精力、想象力、意志力也强于女子,这是性选择作用的结果,而女子比男子强的方面似乎只是更温柔、更少自私。且不说在主张男女平等的今天,很少有人说这样的话,就是在达尔文那个时代,这样的话也被认为是过激的。达尔文其实是很尊重妇女的,是坚决反对虐待妇女的,他认为奴隶制和虐待妻子是人类两大可耻的事,虐待妻子是未开化的表现,礼貌对待妇女是社会进化的一个标志。他说他不以是猴子的后裔感到耻辱,但是他羞于是粗野的、未开化人的后裔。尽管他很尊重妇女,但这似乎是强者对弱者的尊重,是居高临下的尊重,依然可以列入大男子主义。

还有人认为,达尔文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尽管比较温和。他认为人类各种族从生物学意义上说属于同一物种,没有本质差别,虽然如此,但是他认为不同种族在进化程度上有差别。像那时大部分英国上层社会男士一样,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代表,把殖民地的土著称为野蛮人。达尔文不但是看不起土著人,可以说他还鄙视穷苦人。他赞成他表弟高尔顿的观点,认为穷人是天赋不高,生性懒惰,穷人应该限制结婚和生育,才有利于人类进化。达尔文的这些观点,当然也受到了批评。有人反对,有人攻击,有人批评,当然也有人赞赏,有人热捧。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很快就多次重印,广泛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站在当今的科学高度回头观看,更可看出本书的深远影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