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怎样描写沉闷的环境,呼兰河传第一章环境描写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05 06:20:07

萧红《呼兰河传》 用最温情的笔调,写最哀婉的叹息

漫天星光,满屋月亮。

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伤

-------萧红《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怎样描写沉闷的环境,呼兰河传第一章环境描写(1)

1940年的香港,巨大的黑幕早已落下,将一切严严实实地遮住,前方战争的苦痛,在这座繁华的都市中也在一点点的蔓延,使这里原本自由的空气变得越来越压抑且沉闷,隐约有一丝月光照在水泥路上,给漆黑色的水泥路上装饰了一条又长又细的乳白色的条带,不断的伸向前方的路上,那条带越来越细,越来越弱,知道在角落处与黑暗融为一体。

在这万家寂静的黑夜,或许有一个小小的窗子下面亮着暗黄的灯光,投在黑夜中,成为了小小的耀眼的天地,而这个窗子下的女主人,这是萧红,这位来自遥远的北国的女作家,在这热情而欢快的热带,思念着自己被冰封的家乡,她将那些记忆像珠子一样串联出来,用钢笔在纸上晕开一个个字符,写下了《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怎样描写沉闷的环境,呼兰河传第一章环境描写(2)

一、 黯淡童年的一抹光

幼年时期她的生活是黯淡的,孤零的,无助的。在精神上既无母爱,也无父爱。几乎等于在瑟瑟秋风的荒原中或沙漠中的一个荏弱的小树!或是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一只畸形的小鸟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孤零的,在那个巨大但荒凉的宅院中,生活着姓张的一家地主,1911年六月二日,小萧红诞生了,可她来到人间后,并没有的到父母的爱,萧红的父亲张选三是一个冷漠、趋时的地主兼官僚。对待小萧红十分冷漠,母亲也对她恶语相向。她的祖母也并不像别人的祖母那样慈祥。当她三岁的时候,她喜欢用小手指在窗棂上捅个小洞,她觉得那纸窗像面小鼓,用手指嘭嘭地捅破了,她的祖母看到她这样,就拿了一枚大针站在窗外,专门等着刺她的手。幸运的是,在这个没有温情,没有爱意的童年中,还有祖父,一位阔达善良的老人,他,也成为了萧红灰暗童年中唯一的光。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蜒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在萧红眼中,祖父的笑像孩子一样,经常放声大笑,弄得小萧红也笑得"在炕上打滚",岁月似乎对祖父极为宽容,这个充满童趣的老顽童,你过古稀,还保持着与年龄不符的率真与纯粹,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等孩子找帽子时,他就说:"家雀盗走了你的帽啦。"

呼兰河传怎样描写沉闷的环境,呼兰河传第一章环境描写(3)

在祖母死后,小萧红便与祖父生活在一起,和祖父学诗,祖父用低沉的男低音读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小萧红便奶声奶气的跟着读,随后,祖父便讲诗,讲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时,竟想到了桃花会变成桃子,从而想到了花园里那株樱桃树,开始担心开不开花了,有没有樱桃吃了。诗歌里展示的境界是美的,而周围的现实生活中却充斥着丑。而祖父,诗词,却在昏暗的幕布下冲出了一丝裂纹,带着光来到小萧红的身边。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蜒,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慈爱的祖父早已化作枯骨,那个天真懵懂的小主人也已像蒲公英一样飘零到了南端的香港,温馨的过往早已化为泡影,萧红结尾用看似平淡的语调,毫无波澜的叙述着这一切,可是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哀,那生命中最后的光芒溟灭的无奈,只能由独在病榻前的萧红自己承受了。

二、冷漠的人心

萧红的家乡呼兰河是个典型的东北小市镇,在20世纪初,这是一个相当闭塞落后的地方,辛亥革命等新浪潮似乎吹不动这固若金汤的大铁桶,这里的人们还是过着贫穷,愚昧的生活。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萧红在开篇就写了呼兰河的油店,布店,药店,还有那门可罗雀的牙医店,又细致描写了那卖麻花的,卖豆腐的,当然最神奇的数那个大泥坑了,可为呼兰河的人们带来了不少口福。往日斤斤计较的呼兰河人们也有猪肉吃了。

在这个单调乏味的小镇,也有"热闹"的事——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个12岁的小姑娘,因为辫子太长,走路太快,坐得太直,人们认为她不像小团圆媳妇,于是她婆婆便行使大家长的职责,一顿毒打,最后还认为小团圆媳妇是妖怪,在有"菩萨心肠"的左邻右舍的出谋划策下,小团圆媳妇在众目睽睽之下,洗了一个开水澡,最终不堪折磨而死。

呼兰河传怎样描写沉闷的环境,呼兰河传第一章环境描写(4)

而在小萧红的眼中 ,小团圆媳妇没病,还冲她笑,和她一起玩玻璃球,"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她看一看她的婆婆不在旁边,她就起来了,她想要坐起来在炕上弹这玻璃球"。

儿童的世界是纯白的,干净的,以儿童纯粹的视角,更能无情的撕裂成年人的遮羞布,无情的暴露成年人隐秘而不堪的世界。小萧红认为小团圆媳妇没病,因为她们一样,还年轻,还对生活充满希望,一举一动还充满着朝气,而其他人认为她有病,则是小团圆媳妇的活力与他们的死气格格不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勇者愤怒,抽刀更向强者,怯者愤怒,抽刀更向弱者" 小团圆媳妇自然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有的人和社会和解,加入了这个大队伍,有的人像小团圆媳妇一样死去,有的人像萧红一样,背井离乡,做着抗争。无论那种,不都令人唏嘘吗?

三.无尽的抗争

人生激越之处,在于永不停息地向前,背负悲凉,仍有勇气迎接朝阳。

——萧红 《爱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

冯歪嘴子是个与众不同的呼兰河人。

他安静 地赶驴推磨,在爬满黄瓜的窗子后面过着安静祥和的日子,于呼兰河的嘈杂愚昧划清了界限。

他未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王大姑娘私自成家,成为了整个呼兰河的笑柄。人们都伸长了脖子,巴不得冯歪嘴子出事。一会孩子死了,一会冯歪嘴子自尽了 ……

可是冯歪嘴子依旧安静的赶驴推磨,疼爱着自己的女人,就像窗户前的黄瓜秧,一天爬上窗台,两天爬上窗棂,三天便开了花,再过几天,爬上房顶,开花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可是,命运女神却并不眷顾这个老实本分的好人,冯歪嘴子女人死了,扔下两个孩子,人们都认为冯歪嘴子完了,可他振作起来了,依旧活着,已久承担起了他那份责任。

他从未说过流言蜚语,也未被流言蜚语打倒过。

他从未脱离这污秽的世界,也未被这个世界污染过。

他永远向前,向上,向着更美好的生活。

他永远抗争着,反抗着生活的苦难。

呼兰河传怎样描写沉闷的环境,呼兰河传第一章环境描写(5)

萧红将冯歪嘴子放到最后一章,或许是在黑暗中点燃一丝光亮,又或许是在遥远的南端的城市想到了来自童年的一丝慰藉。我觉得,更是为许久未见的那个善良之人求得一个完美的结局吧。

3 尾声

呼兰河传怎样描写沉闷的环境,呼兰河传第一章环境描写(6)

《呼兰河传》,不单单是一个自传,更是一座城的传记。

呼兰河是热闹的,有色彩的,可又是单调的,乏味的。

呼兰河的人们是善良的,也是麻木的,冷漠的。

萧红的童年是温馨的,也是寂寞的。

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再次打开这本书,这位民国才女,用最温馨朴实的笔触,为我们绘出了刺骨的寒冷。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