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大修是我们在发表SCI论文时经常会遇到一种状况, SCI给了大修还会被拒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是否会被拒绝跟给大修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是小修,这么问还差不多,毕竟众所周知,小修被拒绝的概率还是相对大修要低的。
那么大修到底是什么,和小修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会遇到大修,大修要怎么修改,修改后被拒绝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咱们下面一点点来说。
一 投稿后的几种可能
一般投稿后会有几种可能,分别是 直接拒稿、审稿后拒稿、修改后重新提交、 大修、 小修和直接接受。
很多新手可能误认为给了大修(Major Revision),发表几率不高,甚至以为大修是拒稿,其实不然。我们可以看看SCI官方给出的初审全部审稿结果,主要有以下四种:
1、Accept直接录用
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少,几乎不会出现。
2、Minor Revision小修
相当于录用(但不保证100%),拿到小修就说明你得到了初审阶段审稿人对论文的极高认可。经过一些微调,比如,删节,扩充,调整结构,论证一些模糊的观点等等,论文基本都能发表。
3、Major Revision大修
相当于有一定的录用机会。编辑认可了论文的价值,但距离发表还有一定距离。相比小修,文章有更明显的缺陷,需要较大范围整改,或者后续添加一些必要的实验。
4、Reject拒稿
无情拒绝,可以去下一家期刊投稿了。但不绝对,有的期刊会要求作者拒稿后重投,同时给出修改意见,其实这就是变相把大修变成拒稿,
显然,如果期刊给了修改的机会,那说明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对你的研究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如果在回复审稿人问题时做到有理有据,按要求补充实验修改论文,那么还是有非常大的机会被接受的。
二 编辑是怎么审稿的?
编辑初审是指编辑人员对分管专业或学科的论文稿件进行初步审查和评价,以决定是退稿、退修、或者送专家评审。一篇论文投到国际SCI期刊,编辑会对稿件由一个初步的意见或结论
作者应提醒自己注意的是,多数编辑不会将不经仔细准备的稿件送交审稿人。稿件初审的要点和过程如下:
(1) 审定稿件是否属于本刊报道范围;
(2) 审定稿件本身形式是否合乎本刊出版形式,是否完整,如缺页、少图等;
(3) 浏览全文,初步断定稿件是否属于科技论文的范畴;
(4) 对比分析,初步确定稿件是否有一定的创新性;
(5) 阅读摘要、引言和结论,大致了解文稿是否有发表价值;
(6) 推敲正文部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初步辨别所述成果是否真实可靠;
(7) 通读全文,找出表达上较大的毛病或指出论文主要组成部分有否遗漏。
比如一篇不符合期刊方向的论文投稿过来,其下场是可以想象的,像这种情况,编辑就不用再浪费时间了,不用外审了,直接退稿,当然退稿信会简单解释原因,但都应该是通用格式,像这这种情况,作者不用太不爽,因为编辑并不是拒绝你的数据和/或结论,下一步很简单:就是再找一个合适的期刊,再投。
三审稿人的审稿过程
大部分审稿人都有自己的主要工作要做,期刊主编一般会给审稿人15天-30天的审稿时间,这段时间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 审稿人忘记审稿或者在审稿时间内未完成审稿,期刊主编就要再邀请另外一个审稿人,再次等待审稿意见;
2 两个审稿人的意见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或者其对稿件的推荐意见并没有很强的证据说明,这种情况下,编辑有两种选择:或做最后决定,或再找一个或更多的审稿人继续审,看是否能有一致的评审意见。
所以,如果负责你论文审稿的审稿人,反馈比较顺利,不用一再重新找审稿人审稿,终审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3 一审及意见反馈
★直接接受:不需进行任何修改,接受发表原始论文,但很少有论文可以收到这个决定。
★小修后接受:这个决定也称作有条件接受,表示论文需要进行一些细微的修改后就能被期刊接受,小修后接受的论文可能不需要再次经历审稿,一般期刊编辑会自己检查后做出裁决,不过,作者还是要记得“小修后发表”不保证一定会接受,还是要让编辑对你的修改满意才行。
★大修后接受:当编辑认为论文需要大幅度的修改就会做出这个决定,作者在返还修改稿的时候需要附上给审稿意见的逐点回复,修稿后的论文也可能再送外审,通常会交给第一轮的审稿人,编辑也有权选择不同的审稿人,第二轮的审稿,有些期刊称作“再审稿”,结果如何是根据作者针对评审和编辑意见进行的修改还有回复来决定,如果作者没有完整回复所有的意见,那就有可能再有修改,甚至有可能会拒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