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朱梅馥把傅敏想学钢琴的想法告诉傅雷时,傅雷却非常武断的打断了朱梅馥的话,直接告诉她说傅聪根本不是“那块料”。
后来的傅聪却在回忆录说,他回国时跟弟弟傅敏握手,发现傅敏的手指修长而柔软,甚至比自己的手都要柔软的多;所以他认为弟弟傅敏的手其实比自己更适合弹钢琴,他说傅雷之所以说弟弟不适合学钢琴,是因为家里在他身上投入的金钱和时间太多,根本负担不起弟弟学钢琴了。
虽则傅雷的教育难免有偏心和粗暴之嫌,但总体上来说却还是非常成功的——长子傅聪在钢琴领域成就非凡。
1955年2月,年仅21岁的傅聪在国际肖邦钢琴大赛上,以优秀的钢琴演奏获得了铜牌。
大家不要觉得这个“第三”不亮眼,实际上这场大赛不但有很多欧洲成名钢琴演奏大师参赛,而且这也是黄种人第一次取得奖牌。
而傅雷没有学钢琴的二儿子傅敏,不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为人也十分脚踏实地。他自大学毕业之后就在北京一所学校担任英语老师,后来更是要求不当任何“长”,一辈子都只当英语教师。
傅家的争议虽然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傅雷算不上失败。但是关于他们家的争议,却一直都没有停。
新中国成立之后,傅雷因为家庭出身和自身观念问题,屡次受到批判。傅雷虽然以翻译外国名著闻名,但他骨子里还是以“诤臣”自居的传统士大夫思想,对尊严和名声看的比生命还重。
在1957年受到冲击的傅雷,其实就已经萌生了死志,只是因为当时的傅敏还小,才被妻子朱梅馥劝止。
然而傅雷的个性注定他很难度过随后更加艰难的时代,更何况他引以为傲的长子傅聪又推波助澜,犯了一个堪称可怕的错误。
1959年,本来在波兰留学的傅聪因事回国。由于傅聪这次回国的时间很短,地点又在北京,所以当时人在上海的傅雷,就拜托一个在北京的朋友替自己去看看傅聪。
正是傅雷的这个决定,让傅家父子俩不得不从此决裂。
傅聪当时在波兰已久,对国内的形势不太熟悉,在跟傅雷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无意间讲了一些关于苏联和波兰政治方面的话题。而傅雷的这位朋友,却把傅聪的话向文化部的领导做了反映。
文化部的领导在收到反映之后,很快就召见了傅聪,不但严厉的训斥了他一顿,还威胁说要把他召回下放到农村。
当时才20多岁的傅聪吓坏了,惶恐不安的回到了波兰。
然而不久之后,他却真的收到了召他回国的命令。由于害怕回国之后面临的命运,傅聪不但没有遵守命令回国,还利用在波兰的便利逃到了英国。
而那时候的傅雷本来就是“右派”,大儿子的“叛逃”对他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逃到英国的傅聪本来不打算改变国籍的,但后来由于生活所迫,还是在1964年加入了英国国籍。
这对于傅雷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966年,被持续批斗几天几夜的傅雷,因为不堪受辱,和妻子朱梅馥决定自我了断生命。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傅雷和妻子朱馥梅在投缳自尽之前,特意在凳子底下放了棉被,以防凳子倒地时惊扰他人。在临死之前留下的公开遗书之中,傅雷把傅聪称之为“叛徒”,并且表示自己至死不原谅他。
人在英国的傅聪,直到两年后才得知父母的死讯。傅聪虽然加入了英国国籍,但他从不接受外国媒体的关于中国采访,拒绝向外国提供中国的信息。即使是在傅聪生活最困难的那段时间,有外国媒体愿意出高价让他透露中国的情况,依然被他拒绝。
傅雷和傅聪这对父子身上,都有争议。
傅雷的争议,主要是在他的私生活和教育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