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品的主题,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1)在非小说类的散文杂感中,她的作吕主题大多是自传体记述文,以《商市街》为代表。(2)在小说类的作品主题,主要是描写农民。如:《呼兰河传》、《生死场》。
《商市街》是萧红所有作品中最有自传性和最有力、最动人的作品。全书是编年体裁,记述她和萧军在那段间的生活情况和感受。但萧红此书远非传统的传记文学可比,因为萧红以她个人独特的女性心理领悟力,紧紧把握当时的情况,当时的气氛和一般人所易忽略的细枝末节,都使她所记述的情景生动有力。
《生死场》是一部写抗战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以及他们被近反日斗争的觉醒过程。虽然《生死场》仅以三十七页的篇幅来讨论当时燃眉之急的抗日问题,并且书中是以迂回甚至是牵强的手法去描绘当时日寇侵略事实,但它却是三十年代抗日文学的奠基作品之一。鲁迅先生曾评析说:“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
在萧红的感情生活中,有三个男人,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都是东北作家。萧军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
萧军:原名刘鸿霖,一九0七年五月二十三日生于辽宁省义县农家。萧军生得短小身材,国字脸,目光锐利,加上咄咄逼人的弯弓眉,性格粗暴,酗酒、口角、打斗。主要作品《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萧红的文章,在析理的倾诉上不及萧军,但在小说的安排的用字抒情上,却高出于萧军;尽管她的创作思想,许多方面是受萧军那股向现实挑战的冲力的感染而来的。
梅林《忆萧红》里有一段文字:“三郎戴了一顶边沿很窄的毡帽,前边下垂,后边翘起,敌短裤,草帽,一件淡黑色俄国祈衬衫,加束一条皮腰带,样子颇像洋车夫;而悄吟用一块天蓝色绸子撕下粗糙的带子,束在头发上,布旗袍,西式裤子,后跟磨去一半的破皮鞋,粗野得可以。”这段文字可以想像两人的生活状貌。
萧红和萧军初到上海时,举目无亲,鲁迅先生热情接待了他们。萧红在文中写道:“我们刚来到上海的时候,另外不认识更多的一个人,在冷清清的亭子间里,读着他(鲁迅)的信,只有他才安慰着两个漂泊的灵魂。”
在萧红的大半生中,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在这些艰苦岁月中(穷困潦倒,辗转迁移,日寇横卷东北),萧红的心理产生了三种变化:⑴强烈的女权思想倾向;⑵显著的自怜情绪;⑶性情的更加内向。
一九四二年萧红病逝于香港,她在逃离日寇蹂躏下的满洲国九年后,仍死于日军占领的香港,可看出造物者弄人之甚。
萧红临终时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纵观萧红短短的三十一年生涯,不难看出萧红的一生并不能列入所谓中国传统女性模式中。她的生活方式可说大半是受一连串不幸事件和她生长的危险时代以及她周围所影响,很少是受她天生反叛性或来自内心的任何力量所驱使。她虽是极端地渴望自立,但事实上却证明她是一个极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别是男人的人。萧红以她非凡的文学才华,作为一个著名作家而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