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1160字
阅 读 需 要
3min
吴敬梓,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有《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讽刺小说的高峰。
但这位小说家却是典型的败家儿。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从他的太爷爷开始数,家里出过5名进士、一名榜眼、一名探花,都在朝廷上当过官。
18岁那年,吴敬梓考中了秀才。第二年,父亲去世,给他留下了3万两银子的家产,相当于人民币600万元。
这在当时,如果坐吃怕也不会山空。为啥十多年后竟穷困潦倒,需要朋友周济才不至于活活饿死呢?
有人认为吴敬梓的家产是去青楼多了而败光的。在吴敬梓作的《减字花木兰》中,“王家昙首,伎识歌声春载酒,白板桥西,赢得才名曲部知。”
由此可见,他是青楼常客,此处富贵乡,花在这里的钱肯定不少。
但真的如此吗?
文人向来与青楼女子关系密切,风流才子自古有之。
追根究底还是吴敬梓自身性格特点——傲气所致啊!
吴敬梓生长在富裕人家,自带优越感,从小跟在父亲后面。他的父亲是一位正直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官,导致被排挤,估计小敬梓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厌烦官场了吧。
后来,父死后,族人欺负他这一族势单力薄,便要来抢家产。吴敬梓的妻子还因为这件事被活活气死。于是他痛下决心,与其让族人抢去,不如自己痛快花掉。
他逛青楼,随意施舍于他人。
三万银两散尽,成为败家子,乡人看见,以为晦气。
不仅如此,他的傲气还让他的为官之路走得非常坎坷。
在当时可以买官,以他的资产,可以买个厅级以上的官,但傲气不允许这样做。
别看他在《儒林外史》中,对儒生和考官嬉笑怒骂,但他还是十分热衷科举考试的。
18岁考了秀才,十年每每应考,皆失策。
长期抑郁不得志的他,常向亲朋好友抱怨官场腐败。
殊不知,在那个言论不自由的时代,言语和文字都有可能成为罪,轻则贬官、废官,重则砍头。
正是这些言语,传到了官场中,当他十年后再去考试,原本有望考中,但监考官早在此之前就听闻他的不正当语言,便对他有了成见。
于是,他又落榜了。
但也正是傲气和狂妄让他千金散尽不复来,但正是因此才能够写出《儒林外史》,一部可以媲美西方《人间喜剧》的作品。
图片:网络/编辑:五柳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