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17 18:07:09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作品涉及到的内容丰富,虽多写鬼狐花妖,幽冥幻境的故事,但也不乏对八股科举这类题材的涉猎,这一类型的代表篇目如《司文郎》、《于去恶》、《三生》等。《儒林外史》更是描绘了一部与科举息息相关的士林群像,作品以范进、马二、匡超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主要对象,旁及当时的儒生、官僚政治和社会风气,对八股科举下的恶劣现象进行了有力的讽刺。纵然两部作品对八股科举都有涉及,但两位作者对于八股科举的态度,表现出的批判仍有不同。现选取《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的典型人物,分析两部作品关于八股科举的不同态度。

吴敬梓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看法(1)

一、创作者对科举的不同态度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这种方式统治者得以集纳贤才,有才学的寒门士子可以实现理想完成社会身份的转变。中国古代大部分知识分子也都期望金榜题名,通过科举考试的方法跃入龙门。

吴敬梓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看法(2)

《聊斋志异》中,不少篇目都体现了蒲松龄对科举执着、痴迷的情结。蒲松龄对待科举,内心恐怕还是欣赏和羡慕的。在他的作品里,对中举还是非常艳羡的,对于有才华却不能高中者表示深切的同情。《叶生》一文,作者塑造了一个汲汲于科举却多次不中的典型形象。叶生"文章辞赋,冠时一绝",然而他困于考场,参加科考多次失利,最终抑郁至死。死后的叶生化为魂灵依然不舍弃对功名的追求,授业丁氏的儿子参加科考,最后竟助他连中三元。《牡丹亭》写杜丽娘为爱情游魂,如今《叶生》写叶生为科考游魂,足见得读书人对科举的执着、痴迷。事实上叶生的怀才不遇,正是蒲松龄的自况。叶生的抑郁不得志,是蒲松龄挣扎于考场的人生写照。叶生这一形象,寄托了蒲松龄对怀才不遇者深深的同情。在这一篇文章中,蒲松龄极力刻画叶生感谢丁氏的知遇之恩,"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现实生活中,蒲松龄曾受到施闰章的赞赏,十九岁时便在地方考试中拔得头筹,成为秀才。可以说,他是十分期待有伯乐能赏识自己的才能,然后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也就决定了蒲松龄对待科举的基本态度是执着的、信奉的、有期待的。这一点从蒲松龄的人生选择也可以得到印证。蒲松龄青年时期成为秀才,为举人身份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七十多岁。纵然屡次屡败却依然奋斗在考场,足以看出其执着、痴迷。

吴敬梓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看法(3)

吴敬梓对待科举的态度,主要是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即八股)的批判。需要说明的是,明清之际,科举考试制度逐渐僵化。试题的范围仅局限于《四书》《五经》。行文内容必须刻板的运用古人的语气阐述。形式拘泥于八股,而八股文又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等八个部分组成,每篇文章的格式和字数都有严格的限制。《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对秦老汉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科举考试的范围过于狭窄,将读书人的希望都捆绑在科举考试上,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造成文人对待学问、品行、出仕和隐退的态度都看得轻了。吴敬梓借王冕之口表达了他对于科举的态度:八股取士之法定的不好。八股拟题存在着漏洞,读书人只需习得些功令文字,不必通读经史,不必钻研先贤学问,便可侥幸中试,而真正有才学的考生却无法获得功名,读书的风气也就因此败坏。因此,迟衡山才愤恨的提出:"不仅如此,八股取士的方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读书人的心智,甚至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蒲松龄固然也生活在八股取士的年代,但《聊斋志异》中并没有对八股文这种僵硬的文体进行批评。蒲松龄对待科举的态度一直是执着的。然而吴敬梓对于科举功名是持一种比较坦然的态度的。他在《邶风.简兮》诗中说道:""在这里,他认为读书人应该乐知天命,不必非得追求科名不可。

2、 批评科举的角度不同

对比蒲松龄与吴敬梓对八股科举的不同态度,两人关心八股科举的角度、批评科举时的创作意向是不同的。《聊斋志异》许多篇目都表达了读书人的怀才不遇与文章憎命。探寻不能中举的原因,蒲松龄自认为是两个方面:考官的玉石不分,考场的恶劣风气。因此可以说蒲松龄批评科举的角度主要是以上两个方面。《儒林外史》里吴敬梓批评科举的角度是八股取士的内容。他认为八股制艺戕害了读书人的思想情感,当时的读书人,耗尽半生,只读与八股取士有关的文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林林总总的被异化了的人物。

吴敬梓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看法(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