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本身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都完全僵化死了的东西。它不仅不能成为衡量考生学识的标尺,更无法教育人的品德。甚至八股做的越来越好,品德愈发的差了。匡超人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匡超人家境贫寒,原本是个孝顺勤奋的青年。后来受马二的教诲,把文章举业作为唯一可出头的事情。为了扬名显亲,刻苦学写八股文。然而在他考取秀才后,渐渐生出了势利的见识,整日与一群斗方名士厮混,后来又代人应考、包揽讼做了一系列坏事。匡超人的堕落,在于他只看到了由八股带来的功名,忽视了德行,不能保持清醒的自觉,为追求功名富贵免不了与世俗同流合污,步步沉沦。
4.八股熏染下异化了的灵魂马二先生为人古道热肠,初次与匡超人相见,便赠与钱财,助他返乡。另一方面马二先生又对八股保有着浓烈的赤诚,醉心于做出好的八股文集,他的思想在八股的熏染下显得十分愚昧。面对西湖的绝美精致,马二先生绞尽脑汁才咏出了"载华岳而不重,振海河而不泄,万物载焉!"这样的套语。真山真水的景色没有增添他的文思,反而在吃蓑衣饼时才略觉得有些意思,恰好表明了他精神世界的"饥饿"。八股科举下,人的精神越来越麻木、荒芜。作品中,同样被异化了的还有秀才王玉辉。女儿丈夫病逝,为不连累公婆,她决定绝食殉节。对此王玉辉的态度是:"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拦你?"在八股影响下,殉节成了为伦纪生色的正确选择,父亲不加阻拦显得人伦亲情是如此淡薄。
5.八股对家庭生活的戕害八股对人的戕害还渗透到了闺阁之中。精于八股的鲁小姐,在父亲鲁编修的要求下,从小的启蒙便是《四书》《五经》。在她得知丈夫对举业功名并不上心后,便寄期望于自己的儿子,每天让他学习八股。鲁小姐的人生已经了无生趣了,长年习八股的她思想机械, 把八股科举作为唯一正经事业。鲁小姐的鄙陋思想来自于她的父亲,如今,她又将八股之毒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将来难免塑造一个呆板的儿子。
3、 从人生经历分析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蒲松龄关心的是以他为代表的众多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的人生境遇。面对一系列的不公,他骂考官,骂考场。而吴敬梓关心的是一代读书人的命运,他批评的是八股制艺,八股科举下士品*,读书人的精神没落了。《聊斋志异》鲜有批评八股取士下士人精神没落的篇目,稍有代表性的是《贾奉雉》,这篇文章中,读书人不再将文章视为千秋大业,只要迎合应试的文体,就能获得功名富贵。异史氏评价贾生"乃再返人世,遂以口腹自贬",一个"贬"字看出蒲松龄想表达的态度是鄙弃中试者。他的思维逻辑是:自我怀才不遇,责怪考官定是有眼无珠的,这样考官选取的中试者也必然是凡俗之辈。依旧没有脱离讽刺考官凡庸,揭露考场黑暗的定向模式。
在探讨蒲松龄和吴敬梓批评科举有不同角度的原因,离不开对他们人生经历的分析。蒲松龄的父亲蒲槃科考失利,不得不弃儒经商。蒲松龄身上承载着父亲对他举业的期望。分家之后的蒲松龄上有老母在堂,下有子女待养。他的生活状态是十分清贫的。他的孙子蒲立德形容他"潦倒于荒山僻隘之乡"。为了生计,蒲松龄多年在缙绅人家坐馆。这样狭小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蒲松龄的眼界并不开阔。作为一名乡曲之士,他常常接触的也都是些科考秀才,乡绅官吏。在这样的基础上,他是不可能像吴敬梓一样生出反对八股的见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