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报酬不变说明什么,规模报酬变动的三种情形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19 20:37:35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三色笔记

第-部分经济学基础(第1-10章)

1,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①产品价格;②生产成本;③生产技术;④生产者预期;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2,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①时间(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3,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①消费者偏好;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③产品价格;④替代品的价格;⑤互补品的价格;⑥预期;7其他因素。其中,产品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关键的因素。一般而言,商品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4,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因为商品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的变化导致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5,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6,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公式有点弹性公式和弧弹性公式两种:前者表现的是一点上的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后者表现的是两点之间的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

7,需求价格点弹性是指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弹性,它等于需求量的无穷小的相对变化对价格的一个无穷小的相对变化的比。需求价格点弹性表明的只是一点上的弹性,因此只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

8,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分为三种情况:①当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称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②当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时,称为需求单一弹性;③当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时,称为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②商品的重要性,一种商品如果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就小或缺乏弹性。而一些非必需的高档商品,像贵重首饰、高档服装等,其需求弹性就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它的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就缺乏弹性。④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小;时间越长,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

10,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那么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那么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变动。这是企业实行薄利多销策略的一个主要理论基础。

11,交叉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为:交叉弹性系数=商品i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的价格的相对变化

12,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价格是在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均衡价格就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

13,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是指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其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保护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当某种或某些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过大,生产者收入过少,有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时,政府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干预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采用保护价格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水平。。

14,最高限价,是指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其目标是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由于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消费,限制生产,导致给减少和需求增加,结果就是市场供给短缺。实施最高限价政策,会出现商品短缺现象,这会引起严重的排队现象当政府监管不力时,还会出现黑市交易和黑市高价,导致变相涨价等现象。

15,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产生两种效应,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

16,对于正常商品而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和价格反向变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反向变动,因此,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对低档品而言,替代效应与价格反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同向变动,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反向变动,因此,低档品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倾斜的。

17,经济人假设认为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这个假设不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也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

18,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19,无差异曲线的特征①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②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③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

20,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凸向原点。

21,根据基数效用理论,边际效用满足递减规律,即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在增加,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即边际效用递减;当商品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边际效用递减为零,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之后再增加消费,边际效用递减为负,总效用开始减少。

22,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的效用量的大小;而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法知道效用的绝对数值,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用第一、第二、这些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效用。因此,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区别是效用是否可以直接度量。

23,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假定有:①完备性,其保证消费者总可以把自己的偏好准确地表达出来;②可传递性,其可以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即如果两组商品的区别只是在于其中一种商品数量的不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较多的那个组合,即多多益善。

24,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文,对企业本质属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他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通过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使一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消除或降低一部分交易费用。

25,科斯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包括两类:①签订契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②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因此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26,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两部分。其中,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或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隐成本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成本是企业自己拥有并使用的资源的成本,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机会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和计算

27,短期是指生产期间很短,总有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长期是指企业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调整生产要素,从而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可见,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含有固定成本。短期成本函数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长期成本函数只有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其中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等。

28,企业的规模报酬一般呈现一定的规律,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扩大生产规模报酬递增,此时企业会扩大规模以得到产量递增所能带来的好处,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

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

29,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一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际上,经济学家并不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人们从事生产和交易活动的惟一动机其原因包括: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企业所有者往往并不是企业真正的经营者,企业的日常决策是由企业的经营者做出的。经营者还有其他的目标,如企业的生存、舒适的生活以及优厚的薪水等。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特别是信息的不对称性,所有者并不能完全监督和控制经营者的行为。经营者也可能只顾及企业的短期利益,而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

30,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关键,原因包括:①从长期来看,生产者的活动看起来很接近于追求最大利润;②经营者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③长期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最终将为市场所淘汰;④经营不善可能会使经营者的职位产生动摇。

31,投入一般可以分为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从较长时期来看,企业的各项投入都是可以改变的。但在短期内,部分生产要素,例如厂房设备等资本投入可能是不能改变的,一般称为不变投入。

32,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是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市场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有:①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②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③进入障碍的大小。

33,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企业的价格、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都相等,所以平均收益线AR、边际收益线MR.需求曲线是同一条线。

34,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一个行业的供给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中,各寡头垄断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

35.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形成模型包括:①协议价格制。即在生产者或销售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市场份额划分协议条件下,生产者或销售者之间共同维持一个协议价格,使得行业净收益最大。其方式是限制各生产者的产量,使行业边际收益等于行业边际成本。当企业联合起来一起行动,就形成了卡特尔。但是,卡特尔成员之间的联盟往往并不牢固。在我国或其他一些国家,企业之间实施价格共谋或卡特尔是一种违法行为,受到反垄断法律法规的严格禁止。②价格领袖制。行业中某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率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则参照这个价格来制定和调整本企业产品的价格,与其保持一致。

36,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37,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特征①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②产品具有差异性,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③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不存在任何进入障碍。

38,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垄断企业可以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规定较高的价格,实行“少销厚利";而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市场规定较低的价格,实行"薄利多销"。

39,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与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相同;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是重合的。

40,完全垄断市场具有的特征①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生产者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②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③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41,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产品是否具有差别性。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虽然属于同一大类,但却具有一定的差别性。这种差别既可能是实际质量的差别,也可能是形式上的差别,还可能是消费者感觉上的差别。

42,完全竞争市场具有的特征有:①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且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②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③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④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43,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包括:①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②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地隔离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当上述两个条件同时满足,企业可以通过对缺乏弹性的市场规定较高的价格,而对富有弹性的市场规定较低的价格,增加总的收益。

44,价格歧视一般可分为三级①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也就是企业对不同的购买者所购买的每一个批量单位的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②二级价格歧视,是指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但每个购买相同数量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③三级价格歧视,是指按不同的购买者或不同的市场规定不同的价格。

45,在短期均衡状态下,垄断竞争厂商可能获得经济利润,也可能只获得正常利润,还可能蒙受亏损,这取决于短期均衡条件下,市场价格和平均成本的关系。垄断竞争厂商根据MR=MC的原则调整产量和价格,直到使市场供求相等和MR=MC同时实现为止。此时的价格大于平均成本,厂商获得最大利润;价格小于平均成本,厂商获得最小亏损;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厂商经济利润为零。

46,规模经济是形成自然垄断的重要原因。某些行业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只有在产量很高或生产规模巨大的条件下,才能取得生产的规模效益,即当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地进行生产,或者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

47,消费者的要素供给的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为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用小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则可以通过增加闲暇减少劳动来增加消费者的总效用;反之,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用大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则可以通过减少闲暇增加劳动来增加总效用。

48,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根据企业内部的生产状况和市场情况,确定要素的使用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即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49,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者是生产者或厂商,供给者是消费者或居民,生产者对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接派生出来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或者"派生需求".

50,边际物质产品也称为边际产量,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如以MPP代表边际物质产品AL代表要素投入的增加量,AQ代表总产量的增加量,则有:MPP-AQ/AL.

51,对于要素需求曲线,由于完全竞争生产者在销售产品时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者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所以产品价格为常数P,即生产者的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都等于产品的价格P,所以有MRP=VMP=PxMP,即生产者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收益产品。由于MP曲线向下倾斜,而P为常数,所以MRP=VMP曲线也向下倾斜。而对于要素供给曲线,完全竞争生产者在购买要素时是完全竞争的,即生产者完全是要素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资料来自陶考网

随着工资率不断提高,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这表明工资变动的总效应为负。由于工资提高,替代效应使闲暇消费下降、劳动供给增加,收入效应使闲暇消费上升、劳动供给减少。要使总效应为负,则必然有收入效应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

52.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其所有者可以由其拥有的生产要素来获得收入,劳动可以获得工资,资本产生利息收入,而由土地得到的收入则是指地租。

53,影响生产要素价格的因素:①消费者的需求曲线;②生产者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所处的市场状态。

54,不同于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联合需求,或称为复合需求,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各种生产要素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生产最终产品。联合需求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对每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数量将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时受到其他生产要素需求数量的影响,反过来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和价格也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

55,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市场失灵有四种情况: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其中外部性(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

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或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政府需要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

56,关于科斯定理,通常的说法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57,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性等。

58,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即使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存在外部性的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根据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59,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等手段。

60,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对于产生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倾向于扩大生产,产出水平就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多。政府对产生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可以使用税收手段或罚款,增税部分或罚款应等于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差额,这会使企业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从而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而言,由于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因为社会收益等于私人收益与外部收益之和,而外部收益却不能为生产者通过市场价格获得),因而缺乏生产积极性,其产出水平就会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

61,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一般认为,国防、治安等都是最典型的纯粹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一般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消费时无法分割,只能由政府提供。

62,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使得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

63,逆向选择:卖方和买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会导致某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弯曲,最终结果是劣质商品或服务驱逐优质商品或服务,以致市场萎缩甚至消失。

64,投资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即投资乘数k=1/(1-B)

65,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运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计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是指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终消费率指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66,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各单位的增加值等于一定时期内的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项之和。

67,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即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68,凯恩斯消费理论有3个假设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②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③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消费函数(C=a BY),是以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为基础的。凯恩斯认为,实际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因为无论以何种方式投资,利率都是机会成本的一部分,利率越低,任何一项投资的机会成本就越低。因此利率越低,投资就越有利可图,投资水平就会提高了.

69,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即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决定的。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

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态包括:①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②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③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70,总需求曲线是表明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该曲线上任意一点表示某一确定的价格水平及其对应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产量水平。在以价格和收入为坐标的坐标系内,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

71,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表示价格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短期内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时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上升。其原因是,由于价格和工资调整缓慢,企业的成本在短期内表现相对稳定,当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的利润上升,企业将会扩大生产,社会总产出就相应增加。

72,一致指标,也称同步指标,是指这些指标的峰顶与谷底出现的时间与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一致。

在我国,一般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视为一致指标。

73,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74,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的提高。因此,以人为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核。

75,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可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为增长型周期。

76,全要素增长率就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或者说技术进步程度在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或比重。根据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可得:全要素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份额x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加率)。

77,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78,两因素分解法是指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看作某一项生产要素(劳动或资本)与其生产率作用的结果,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即假定经济增长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79,资本的投入数量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在生产能力一定时,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就能够增加资本的投入量;否则,就会减少资本的投入量。资料来自晦考网。

80,扩张阶段是总需求和经济活动的增长时期,通常伴随着就业、生产、价格、货币、工资、利率和利润的上升。在扩张阶段,需求逐渐增长,但没有超过总供给。

81,引起经济波动的原因包括: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的某些特点、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政策的影响等。其中,经济波动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一致,两者的不一致一般总是通过总需求作用于经济运行过程。按照周期波动时间的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其中,中周期又称中波或大循环,每个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8-10年左右这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来的,因此又称朱格拉周期

82,"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83,"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④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⑤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84,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

85,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征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8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是促进"三个转变":①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学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87,要保持一国长期的经济增长,政府可以选择的经济政策:①增加劳动供给的政策;②刺激资本积累的政策;③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

88,三要素分解法是指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计算公式为: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 (劳动份额x劳动增加率) (资本份额x资本增长率)。

89,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的一般特征包括: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常常伴随着通货膨胀。

90,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科学技术进步、自然资源状况、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以及人口的增长情况等。具体来看,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劳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及资本的效率

91,资本的效率既投资效益,是指单位资本投入数量所能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与资本总额的比率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来表示。资本的效率提高就会带来经济增长;资本的效率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9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3,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我国只计算城镇地区的失业率,而没有计算覆盖全国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统一的失业率;在计算城镇失业率时,主要是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

94,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失业总人数与民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即: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x100%

95,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需求不足失业(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又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又称非自愿失业,或者称之为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96,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反之,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

97,我国目前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

98,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是结构性失业。

99,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

100,当总需求增长过快时,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投资和吸引储蓄,从而有利于抑制总需求;在总需求增长缓慢时降低利率可以鼓励投资和促进消费,从而有利于提高总需求

101,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102,奥肯定律是指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的一个数量相关关系,即相对于潜在的GDP,GDP每下降2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1个百分点。或者说,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2个百分点。

这一定律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政策含义就是,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增加就业或降低失业的主要途径。

103,就业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①就业者条件,指一定的年龄;②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③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104,就业弹性的变化决定于产业结构等因素,如果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就业弹性就较高。在我国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单位产品需要投入的劳动力较多。

105,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直线,它否认了短期存在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政府增加总需求,提高了通货膨胀,而不一定降低失业率;政府压缩需求,提高了失业率,而不一定降低通货膨胀。所以,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无效。

106,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有: ①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②总需求和总供给。

107,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①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②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108,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主要有①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在一般情况下,一国的经济总产出水平越高,经济总量越大,其进口贸易额就越大。②汇率水平。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升值,以本币标示的进口商品价格就会下跌,本国居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进口贸易额也会增加。③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如果商品紧缺,从而导致价格大幅度上升,就会使一国的进口贸易受到影响。

109,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主要有:①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②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③汇率水平的高低;④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110,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措施①关税限制;②非关税限制,即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111,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或限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12,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总体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产品的竞争力以及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且与各国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或贸易政策有关。

113,歧视性公共采购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本国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的供应商优先获得政府公共采购订单的措施,这种政策是对外国供应商的一种歧视。

114,反倾销税是对于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其目的在于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115,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以下要求:①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②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③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16,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又称要素禀赋理论,主张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117,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提出了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并形成了当代贸易理论。

118,大卫 . 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第二部分 财政(第11-17章)

1,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三者有机衔接、相互制衡。

2,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是: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公共物品的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 萨缪尔森首次提出来的。

3,公共物品典型生产方式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

4,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包括:决策制度、融资制度、生产制度和受益分配制度决策制度是该制度结构的核心。

5,"纯公共物品"具有两大特征,即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其中,非竞争性是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是派生特征

6,公共选择理论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产生于20世纪40 ~5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包括詹姆斯布坎南、戈登 . 塔洛克等。

7,公共选择理论是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个人行为在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表现,主要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

8,政府经济活动范围①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②矫正外部性;③维持有效竞争;④调节收入分配;⑤稳定经济。

9,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①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④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⑤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10,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能够掌握和控制的社会资源的内部配置比例。要正确安排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的比例,合理安排财政投资支出规模和结构,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保证重点建设资金需要。

11,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职能。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①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②加强税收调节,通过税收进行的收入再分配活动,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收入的直接调节,具有一定的强制性;③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例如,增加对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地区的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保障、收入保障、教育和健康等转移性支出等;④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通过公共支出提供社会福利等进行的收入分配,在受益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12,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之一是加强税收调节。通过税收进行的收入再分配活动,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收入的直接调节,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如通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将企业和个人的收益调节到合理水平,通过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

1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之一是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是将资金直接补贴给地区和个人,有明确的受益对象、受益范围和政策选择性,对改变社会分配不公的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14,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财政履行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5,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行使,是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和收入结构,发挥税收杠杆作用,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其重点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16,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之一是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17,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是供求规律,即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产量不断的波动,达到供求平衡。

18,唐斯“理性投票人假说”的基本观点是:理性的个人投票与否,取决于参加投票的期望净收益。

19,市场交易是边际交易,交易双方可以就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讨价还价,最终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而政治交易中,个人在特定方案上只能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选择,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少数派只能接受对其不利的方案。

20,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包括:①优化税制结构;②完善调节功能;③稳定宏观税负;④推进依法治税。

21,多数决策机制规则有:相对多数决策、二轮决选制、逆向排除法、博尔达计分法、孔多塞规则、赞同投票等。

22,投票循环又被称作"孔多塞悖论"。孔多塞主张,集体应当选择在两两对决中以简单多数胜出的议案,该种形式的选举规则被称之为“孔多塞规则",其核心思想一般由“三个选民-三个选项,两两表决、得多数票者获胜"的简单模型来表达。

23,私人融资又称自愿融资,是指私人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在公共物品的结构和成本分担都比较清晰的小规模集体中,或者当提供者同时也是该公共物品的主要受益者时,公共物品会被自愿提供。这种融资的主要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24,联合融资是指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在私人融资和公共融资之间做出分工。政府通过价格机制激励私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通常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手段,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25,提高官僚机构效率的方法有:①应当增强官僚部门内部的竞争性,增加某一行业官僚部门的数量是方法之一,也可以允许其他行业现有的官僚部门通过业务参与以强化竞争;②通过改变对官僚的激励,引导其最小化既定产出的成本;③通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外包,让更多的私人营利性企业加入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来以期提高效率。

26,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认为: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初期阶段,建设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中期阶段,私人投资上升政府投资比重相对下降;成熟阶段,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项目以及对付市场失灵,使政府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

27,财政支出规模,是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它反映了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会资源。

28,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一是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除了这两种相对规模指标外,还可以用与人口变量相联系的相对指标即人均财政支出,来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的水平。

29,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理论有:①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②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③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④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⑤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30,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比例,以MGP表示。其计算公式为:MGP=AG/AGDP

31,"财政幻觉",即选民通常更为关心扩大公共支出能给自己所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税收负担也有可能同时增长。

3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①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②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③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33,理解财政支出有关数据的指标:①财政支出规模;②财政支出结构;③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3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财政支出按功能分为十大类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经济事务、环竟保护、住房和社会服务设施、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和宗教、教育和社会保护。

35,反映财政支出变化情况的指标有:①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②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比例。

36,确定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关键。根据西方一些国家绩效评价实践经验,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

37,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①比较法;①因素分析法;②公众评价法;③成本效益分析法

38,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②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严格控制各类专项转移支付;③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立,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④加快修订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对转移支付项目的设立、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进行完善。

39,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措施有:①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②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③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支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⑤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40,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因其提出者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啦弗而得名。该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这里的税源主要指国民收入即GDP或经济增长。

41,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包括:①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②课税商品的性质;③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④课税范围的大小;⑤商品的竞争程度。

42,债务依存度,即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

43,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它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国债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和整体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和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依据。

44,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无风险或风险较低的投资工具,因此有"金边债券"之称。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国债是以主权国家政府为主体所借的债务,存在着负担问题,主要体现在认购者负担、债务人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四个方面。

45,国债市场的功能:①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②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国债发行条件是政府以债券形式筹集资金时所申明的各项条款或规定,包括国债种类、发行日期、发行权限、发行对象、发行数额、票面金额、发行价格、利息率、利息支付方式以及国债流动性和安全性等的规定。决定国债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46,直接发行方式是国债发行人亲自向投资者推销国债的方式。直接发售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降低举债成本,便于了解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投资意向;缺点是给发行单位带来相当大工作量。

47,选择国债兑付方式主要考虑的因素:能否减少财政支出,是否有利于调控货币供给量,是否有利于稳定国债行市,是否能保障持券人的投资利益等。

前转也称"顺转"或"向前转嫁",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48,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一般债务、专项债务两类,分类纳入预算管理。一般债务通过发行一般债券融资,纳人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49,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包括:①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②地方政府举债规模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③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分类管理;④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⑤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⑥建立考核问责机制。

50,承购包销方式是通过和一组银行或金融机构签订承销合同所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国债销售任务的方式。我国的这种国债发行方式具有两个特点①发行人和承销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通过承销合同确立的,在确定发行条件方面,发行人和承销人之间具有平等的关系;②承销人向投资人分销不出去的部分,由承销人自己认购因此,一旦签订了承销合同,发行过程就算结束。

51,国债期货合约的特点:①期货合约交易与标的国债的交割在时间上不一致;②国债期货合约到期结算时按合约中的成交价格与标的国债到期时的现货价格之间的差价结算;③合约中的标的国债是一种约定的“标准"标的国债,不一定是现实中的国债;④期货合约的交易与标的国债的交易在空间上可以分离;⑤期货合约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具有杠杆作用,期货合约的市场流动性好。

52,扣缴义务人既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企业,也可以是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部队、学校和其他单位,或者是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经营者和其他自然人。扣缴义务人既非纯粹意义上的纳税人,又非实际负担税款的负税人,只是负有代为扣税并缴纳税款法定职责的义务人。它的义务由法律基于行政便宜主义而设定,为法定义务。

53,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包括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和进口四个环节,

54,税制要素是指构成一国税收制度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和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等。其中,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是税制的基本要素。

55,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56,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固定税额)和累进(退)税率比例税率是指对于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定额税率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的一种税率制度。累进税率制度下,税率随着课税对象的增大而提高。

57,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58,增值税的优点由增值税的特点决定,具体体现:能够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既便于对出口商品退税,又可避免对进口商品征税不足;在组织财政收入上具有稳定性和及时性;在税收征管上可以互相制约,交叉审计。

59,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即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60,资源税是指对开发和利用国家自然资源而取得级差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目前我国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土地使用税等。

61,税收按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中央税是指中央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包括消费税和关税等。

62,税收按课税对象的不同划分为所得税、流转税和财产税;按计量课税对象的标准不同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63,个人所得税根据所得类别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64,流转税是我国税收收入中的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总额的60%多,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财产税是指以各种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我国目前开征的财产税有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等。

65,财产税的优点:①符合税收的纳税能力原则;②课税对象是财产价值,税源比较充分,且相对稳定,不易受经济变动因素的影响;③征税原则是有财产者纳税,无财产者不纳税,财产多者多纳税,财产少者少纳税;④财产所有者在财产使用上一般不与他人发生经济关系,财产税属于直接税,不易转嫁。

66,违章处理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性措施,它是税收强制性特征的体现。

67,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进一步发挥消费税调节功能;②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③加快推进房产税制度改革;④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5加强和改进税收优惠政策设定;7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68,预算原则主要包括:①完整性原则;②统一性原则;③可靠性原则;④合法性原则;⑤公开性原则;⑥年度性原则。

69,多年预算是指对连续多个年度(一般为3-5年)的财政收支进行预测、规划或规定的一种财政计划形式编制多年预算一般采取逐年递推或滚动的形式,即多年预算每年编制一次,每次向前滚动一年。多年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要提交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审议年度预算时的参照,但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

70,政府预算的编制反映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的过程;决算是政府预算执行的总结。通过政府预算,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看出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因此,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7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核心调整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实现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72,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73,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是财政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政府预算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平衡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基本等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差额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大于或小于预算支出的预算。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政府预算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

74,政府预算具有三大职能①反映政府部门的活动;②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③控制政府部门的支出。

75,部门预算是指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及其履行职能的需要,由基层单位开始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两上两下"的基本流程。

76,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实行部门预算制度,需要将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部门所属单位收支全部纳入在一本预算中编制

根据政府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可将政府预算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按照预算编制形式,政府预算分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按照预算作用时间长短,政府预算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

77,单式预算的优点包括:①简单明了,整体性强,能够清晰反映政府财政收支全貌,有利于公众监督政府预算的实施;②便于编制,易于操作。

78,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其中,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如政府贷款及偿还国债等支出。优点有:①由于区分了政府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便于政府科学安排预算收支结构,突出重点,分类控制预算收支平衡;②便于政府灵活运用资本性投资和国债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其缺点在于编制和实施比较复杂,有一定难度。

79,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遵循的原则有:①依法建立,规范统一;②统筹编制,明确责任;③专项基金,专款专用;④相对独立,有机衔接;⑤收支平衡,留有结余。

80,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汇总编制,财政部审核后,由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向国务院报告。

81,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是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①建立国库现金流量预测制度;②完善国库现金管理银行账户、资金清算及核算体系;③健全完善国库现金管理投融资运行机制;④完善国库现金管理风险监控管理机制。

82,我国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机制;②完善政府预算体系;③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④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⑤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⑥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7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8建立政府库底目标余额管理;9推进预算、决算公开。

83,规范财政性资金收缴方式包括:取消单位自行开设和管理的过渡账户,对财政收入分别实行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制度;改变财政资金分散拨付方式,由财政部门根据不同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

84,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的内容包括:①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超收收入用于冲减赤字、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削减支出或增列赤字,并在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国债余额限额内发债平衡;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用于化解政府债务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其他预算资金、削减支出实现平衡。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如出现超收,结转下年安排;如出现短收,通过削减支出实现平衡。

分税制下,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85,中央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收入(包括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证券交易印花税,车辆购置税,出口退税,船舶吨税,未纳入共享范畴的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的利润等。

86,中央对地方税收返包括增值税定额返还、消费税定额返还、所得税税基返还(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享改革后的基数返还)和成品油价格与税费改革税收返还。

87,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88,收入划分原则包括:恰当原则、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即一般将调控功能强、收入份额大、流动性强、收益与负担不直接对应的收入归中央政府。

89,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包括:①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②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③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90,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据是政府间职能的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财政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内容。

91,现行的财政体制的问题主要有:①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②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规模过大,项目过多,资金分散,常有配套要求;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偏低;④一些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过快;⑤财政支出结构固化;⑥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与支出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加剧。

92,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任务有:①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促进地区间财力均衡,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②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93,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包括:①完整性;②对称性;③科学性;④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⑤法制性。

94,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总体要求包括: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②坚持财政事权由中央决定;③坚持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坚持法治化规范化道路;⑤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

95,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包括三个方面:①合理使用转移支付方式;②进一步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③提高转移支付的法制化水平。

96,完善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要做到①适度加强中央事权;②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③明确区域性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④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

97,不同层级的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有:①受益原则;②效率原则;③区域原则;④技术原则。

98,税收乘数KT=国民收入变动率AY/税收变动率AT=-b/(1-b),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99,税收乘数表明税收的变动(包括税率、税收收入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由于税收增加会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减少国民收入,所以,税收乘数为负数,说明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反方向变动,

100,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101,财政政策目标,是政府指定和实施财政政策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102,财政政策的功能包括:①导向功能;②协调功能;③控制功能;④稳定功能。

103,财政政策乘数,是用来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乘数具体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104,自动稳定财政政策: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这种机制又称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累进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作用;②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105,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小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情况下,政府通常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减少或者抑制社会总需求,达到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最终实现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106,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②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③大幅度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⑤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07,"汲水政策"是一种相机扶择的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主要有四个特点:①是一种以市场经济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②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③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④是一种短期财政政策,因为如果经济萧条状况不再存在,这种政策就不再实行。

108,经济稳定增长,决定于两个源泉,一是生产要素的增长,一是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程度。因此,经济稳定增长就是财力、物力和人力等社会资源能够支持的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资料来自晦考网。

109,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①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转变;②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③由单一手段调控向综合运用工具调控转变

110,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包括:①始终把握相机抉择这个财政政策管理的基本要求;②实现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③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④注重国内外政策的协调。

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18-22章)

1,中央银行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商业银行不具备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但是具备在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2,结构性货币失衡是指货币供给与需求大体一致,但货币供给结构与对应的货币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短缺与滞留并存,经济运行中的部分商品、生产要素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又求过于供。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所以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3,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重要内容,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4,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①MO=流通中货币;②M1=M0 单位活期存款;③M2-M1 单位定期存款 个人存款 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5,货币供应量M2的计算公式为:M2-M1 单位定期存款 个人存款 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其中M,=Mo 单位活期存款,MO=流通中货币,指企事业单位、个人、机关团体、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硬币和现钞总和(即通常所指的现金)

6,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故被称为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7,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认为,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8,货币需求作为一种经济需求,理当是由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共同决定的有效需求。

9,货币乘数,即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

10,形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不仅在于过度的现金发行,更在于过度的信用供给。而且,无论是现金通货,还是存款货币,都是通过信贷程序供给的。因此,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11,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出货币需求是由三类动机决定的①交易动机,即由于收入和支出的时间不一致,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②预防动机,即为应付各种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如应付失业、疾病等意想不到的需要,以及企业的不时之需;③投机动机,即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由此可见,投机性需求是由利率决定,并且是利率的减函数。

12,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通货膨胀可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其中,抑制型通货膨胀是指一国实行物价管制的情况下,商品供给短缺不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故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13,为治理通货膨胀,政府多采取紧缩总需求的政策,即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措施:①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支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削减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投资、行政事业费等;二是消减转移性支出,包括各种福利支出、财政补贴等。②增加税收。③发行公债。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提高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操作。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会通过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从而达到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14,制约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能力的主要因素:①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②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③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的限制。

15,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①工会推动的“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即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②垄断企业推动的"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即垄断企业为保证实现其利润目标而操纵市场、人为抬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逼货膨胀。

16,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①财富总额与财富构成;②各种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③其他因素。

17,中央银行只能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即中央银行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或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要求,确定其信贷规模。

18,导致过度的信贷供给的原因主要有:①财政原因。因财政原因迫使过度供给货币的情况有两种,即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财政政策。②信贷原因。因信贷原因迫使过度供给货币的情况主要是指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了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一般称之为"信用膨胀"

19,各类通货膨胀的共同特征:①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②物价持续上涨。

20,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①金融机构通过表内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②金融机构通过表外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③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和企业债券融资;④其他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贷款。

21,中央银行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不对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它的业务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2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包括:①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的利率,通常是指短期的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在具体操作中有的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有的使用短期国库券利率。②货币供应量。③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有直接决定作用。④通货膨胀率,

23,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编制贯彻货币政策的指标体系,以便实施具体的政策操作和检查政策的实施效果。

24,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

2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用于发放贷款的货币数量相应增多和货币乘数变大,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投资增长

26,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在三个缺陷:①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是一剂“猛药";③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

27,再贴现是指中央银行向持有商业票据等支付工具的商业银行进行贴现的行为。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需要调整再贴现率,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

28,我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29,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特征有:①不以营利为目的,中央银行以金融调控为己任,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是其宗旨;②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不对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它的业务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③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30,中央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有:接受商业银行提交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物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再抵押放款、为商业银行贴现商业票据的再贴现和再贷款三种方式。

31,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包括:①集中准备金。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防止其*使存户受损,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②最后贷款人。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感到资金不足时,可获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③全国清算。各商业银行都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并在中央银行开立往来账户。

32,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代理国库;②代理发行国家债券;3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①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⑤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33,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取决于:①能够对货币政策变动做出灵敏反应的经济主体;②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③较高程度的利率汇率市场化

34,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其中,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35,商业银行基本经营管理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

36,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其中,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其中,吸收存款常用的分类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同业存放存款业务创新(如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等。法定准备金存款属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37,商业银行的借款业务主要有: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等。

38,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按贷款条件划分,可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其中,担保贷款是指以特定的抵押品作为担保的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39,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有:贷款业务、票据贴现和投资业务。

40,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①是承担着资金融通职能的金融企业;②是以营利为经营目的的企业;③经营范围广泛、业务种类齐全。

41,法玛将市场有效性分为三类:①如果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弱型效率;②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证券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③如果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即证券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证券有关的所有信息,则证券市场达到强型效率。

42,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同业拆借利率是指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LIBOR是伦敦金融市场上银行间互相拆借英镑、欧洲美元及其他欧洲货币时的利率。

43,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它是一种直接融资的市场,即不通过银行等信用中介,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直接进行融资的市场。债券市场既具有货币市场属性,又具有资本市场属性。

44,金融市场效率包括两方面:①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②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45,商业票据是一种短期无担保证券,是由发行人(一般为信誉高、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为了筹措短期资金或弥补短期资金缺口,在货币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并承诺在将来一定时期偿付票据本息的凭证。

46,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单一银行制,另一类是总分行制。其中,单一银行制下的商业银行只有一个单独的银行机构,不设分支机构。美国的许多州立银行,就是比较典型的单一银行制模式的商业银行。总分行制下的商业银行在总行之下设有多层次的分支机构。英国银行模式就是典型的代表,目前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一般都采用这种银行制度

47,商业银行实行专业化银行制,只能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即吸收存款和发放短期工商贷款(包括贴现商业票据)等业务,其余的长期信用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信托业务、保险业务等则由专业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经营。

48,不同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有不同的组织形式:①由政府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②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如日本、比利时等;③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如德国、法国、荷兰等。

49,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发行金融债券、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

50,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使用自己的资金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而提供的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也称为无风险业务,主要包括:①结算业务;②信托业务;③租赁业务;④代理业务;⑤咨询业务。

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应当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限于下列形式:①存放中国人民银行;②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及其他高等级债券;③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51,存款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金融机构按规定交纳的保费,存款人并不需要交保费。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①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②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③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④其他合法收入。

52,常见的金融风险的类型(四类)①由于市场因素(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市场风险。②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信用风险。③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④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操作风险。

53,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包括:①不确定性,即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非常复杂,各种因素相互交织,难以事前完全把握;②相关性,即金融机构所经营的商品--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机构同经济和社会是紧密相关的;③高杠杆性,即金融企业负债率明显偏高,财务杠杆大,导致负外部性大;④传染性,即金融机构承担着中介机构的职能,割裂了原始借贷的对应关系。处于这一中介网络的任何一方出现风险,都有可能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甚至发生行业的、区域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

54,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①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这是以中央银行为重心,其他机构参与分工的监管体制。美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美国对银行类金融机构采取双线多头的监管体制。②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这是在中央银行之外,同时设立几个部门对银行、证券和保险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体制,但是中央银行在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德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55,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本分为:①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股本(普通股)和公开储备②附属资本(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股本(普通股)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资本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

56,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具有的特征①出口不断萎缩,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②国际债务条件对债务国不利;③大多数债务国缺乏外债管理经验,外债投资效益不高,创汇能力低。

57,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监管当局的主要职责应包括:①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②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系统;③加快制度化进程。

58,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①银行股份,即世界银行的成员国认缴的世界银行股份;②借款,主要包括直接向成员国政府、政府机构或中央银行发行中短期债券或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直接发行中长期债券两种方式;③转让债权,即世界银行将贷出款项的债权转让给商业银行等私人投资者,收回一部分资金;④业务净收益,世界银行近年来的业务净收益都留作准备金,成为其一个资金来源

59,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制。从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到现在,依次经过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60,金本位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是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其特征为:①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②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

61,1821年前后英国采用了金本位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际货币体系,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大危机的冲击下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45 ~ 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1976年以来的牙买加体系。资料来自晦考网。

6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运行特征有:①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美元按照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价与黄金挂钩,美国政府承担按官价兑换其他国家政府所持美元的义务。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规定与美元的汇率,从而间接与黄金挂钩。②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收支的调节。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收支失衡有两种方法调节,其中短期失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信贷资金解决,长期失衡通过调整汇率平价解决。

6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业务活动主要包括:①监督成员国及全球的经济、金融发展和政策,向成员国提供政策建议;②向有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贷款,以支持其结构调整和改革政策;③向成员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提供技术援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汇率的稳定,保持成员国之间有秩序的汇率安排

6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会员国的国际储备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①货币性黄金,1976年IMF正式废除黄金官价,由于货币当局在执行黄金国际储备职能时不能以实物黄金对外支付,所以黄金只能算成是潜在的国际储备,而非真正的国际储备。②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非黄金储备中的占比高达95%以上。③IMF的储备头寸,是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账户中会员国可以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④特别提款权,是IMF根据会员国缴纳的份额无偿分配的,可供会员国用以归还基金组织贷款和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特别提款权根据一篮子货币定值。

6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①成员国缴纳的份额,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的资金来源;②借款。

6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特点有: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成员国的贷款主要是帮助其解决国际收支问题;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是有政策条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是临时性的。

67,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①确定国际储备资产;②确定汇率制度;③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68,中央银行间开展货币互换的目标主要有三类:①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临时措施,如美联储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安排;②作为金融危机的常设预防机制,如东盟和中日韩之间建立的"清迈倡议";③作为深化双方经济金融合作的措施

69,政策性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可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称为点心债";境外机构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称为"熊猫债"

70,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协议主要包括:①允许两国本币或只是人民币用于两国边境贸易的结算;②允许商业银行相互开立本地账户,为边境贸易提供银行结算服务;③允许商业银行在海关备案后跨境调运两国本币现钞;④允许商业银行在边境地区设立两国货币的兑换点。

71,决定一个国家汇率制度的因素主要有:①经济开放程度;②经济规模;③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④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⑤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72,商业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应履行下列义务:①严格进行交易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②按照规定报送信息;③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

73,跨境人民币业务是指居民(境内机构、境内个人)和非居民(境外机构、境外个人)之间以人民币开展的或用人民币结算的各类跨境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类型包括: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②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③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④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⑤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融资;⑥双边货币合作。其中,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融资包括:①境内机构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②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

第四部分统计(第23-27章)

  1. 统计学有两个分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性特征。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2,假设检验是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对总体的假设是否成立,而参数估计是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3,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4,抽样调查的特点①经济性;②时效性强;③适应面广;④准确性高。

5,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6,统计变量根据不同的取值表现有如下分类:①当变量的取值表现为具体数值时,该变量被称为定量变量或数量变量,如企业销售额、年龄;②当变量的取值表现为类别时,该变量则被称为分类变量,如企业所属行业、性别、汽车品牌;③当变量的取值表现为类别且有一定顺序时,该变量被称为顺序变量,如员工受教育水平、产品等级。

7,统计报表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全面统计报表要求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单位都填报,非全面统计报表只要求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填报。

8,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9,普查的特点①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普查涉及面广、调查单位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需要间隔较长的时间。②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③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④普查的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

10,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其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大类。

参数估计是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假设检验是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对总体的假设是否成立。

11,一手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个:①调查或观察;②实验

12,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主要用于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尤其适用于测试偏斜分布的数值型数据。

13,平均数,就是数据组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该组数值的个数。

14.Pearson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和 1之间,即-1srs1,r的取值可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具体有:①若0<rs1,表明变量x和Y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②若-1sr<0,表明变量X和Y之间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③若r=1,表明变量x和Y之间为完全正线性相关;①若r=-1,表明变量X和Y之间为完全负线性相关;⑤当r=0时,说明x和Y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并不说明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15,偏态系数是用来测度数据分布偏度的统计量。如果偏态系数为正值,说明分布为右偏的,取值在0和0.5之间说明轻度右偏,取值在0.5和1之间说明中度右偏,取值大于1说明严重右偏。如果偏态系数为负值,说明分布为左偏,取值在-0.5和0之间说明轻度左偏,取值在-1和-0.5之间说明中度左偏,取值小于-1说明严重左偏。偏态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数据分布的偏斜程度越大。

16,概率抽样中的抽样方法,主要包括:①简单随机抽样;②分层抽样;③系统抽样;④整群抽样;5多阶段抽样。

17,分层抽样是指先按照某种规则把总体分为不同的层,然后在不同的层内独立、随机地抽取样本,这样所得到的样本称为分层样本。

18,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随机抽样方法,每个单位的入样概率相同。

19,整群抽样是将总体中所有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划分为互不重叠的群,抽样时直接抽取群,对抽中的群调查其全部的基本单位,对没有抽中的群则不进行调查

20,影响样本量的因素:①调查的精度;②总体的离散程度;③总体的规模;④无回答情况;⑤经费的制约。

21,随机抽样(概率抽样)的特点①按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随机原则是指在抽取样本时排除主观上有意识地抽取调查单元的情况,使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机会被抽中。②总体中每个单元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者是可以计算出来的。③当采用样本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样本单元被抽中的概率。

22,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造成的,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时出现的误差。抽样误差的相关因素有:①与总体分布有关,总体单位值之间差异越大,则总体方差越大,抽样误差越大;②与样本量n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量越大,抽样误差就越小;③与抽样方式和估计量的选择也有关系。

23,抽样误差的特点有:①抽样误差与总体分布有关,总体单位值之间差异越大,即总体方差。越大,抽样误差就越大;②抽样误差与样本量n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样本量越大,抽样误差就越小;③抽样误差与抽样方式和估计量的选择也有关系。例如分层抽样的估计量方差一般小于简单随机抽样。

24,非抽样误差是指除抽样误差以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真值之间的差异。

25,非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①抽样框误差;②无回答误差;③计量误差。

26,估计量的常用选择标准有:①无偏性,即对于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所有可能的样本均值取值的平均值总是等于总体均值;②有效性,即在无偏估计的条件下,估计量方差越小估计越有效;③一致性,是指随着样本量的增大,估计量的值如果稳定于总体参数的真值,这个估计量就有一致性。

27,完整抽样调查的步骤①确定调查问题;②调查方案设计;③撰写调查报告;④数据处理分析;5实施调查过程。

28,回归分析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数量联系进行测定,确定一个相关的数学方程式,根据这个数学方程式可以从已知量来推测未知量,从而为估算和预测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

29,回归模型可以用描述因变量Y如何依赖自变量 和误差项的方程来表示。只涉及一个自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Y=A BX E,模型中,p AX反映了由于自变量x的变化而引起的因变量Y的线性变化。误差项表示除 和Y的线性关系之外的随机因素对Y的影响,是不能由x和Y的线性关系所解释的Y的变异性。资料来自陶考网。

30,决定系数即R2,可以测度回归直线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决定系数的取值在0到1之间,大体上说明了同归模型所能解释的因变量变化占因变量总变化的比例。决定系数越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就越好,即模型解释因变量的能力越强。如果所有观测点都落在回归直线上,R2-1,说明回归直线可以解释因变量的所有变化。

31,线性回归模型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是最小二乘法。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简便地求得未知的数据,并使得这些求得的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误差的平方和为最小。线性回归模型y=A RX e中,Po RX反映了由于自变量X的变化而引起的因变量Y的线性变化;误差项是个随机变量,表示除x和Y的线性关系之外的随机因素对Y的影响,是不能由x和Y的线性关系所解释的Y的变异性。

32,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在研究目的和方法的区别:①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和相关的程度,无法从一个变量的变化来推测另一变量的变化情况,不需要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②回归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具体形式,需要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

33,指数平滑预测法是指以某种指标的本期实际数和本期预测数为基础,引入一个简化的加权因子即平滑系数,以求得平均数的一种指数平滑预测法,其计算公式为:下期预测数=本期预测数 平滑系数x(本期实际数-本期预测数),化简即得到:下期预测数=本期实际数x平滑系数 本期预测数x(1-平滑系数)。

根据基期的不同确定方法,增长量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它表明现象逐期增加(减少)的绝对数量。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之差,它表明报告期比该固定时期增加(减少)的绝对数量。

34,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指标有: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35,发展水平是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在绝对数时间序列中,发展水平就是绝对数;在相对数和平均数时间序列中,发展水平表现为相对数或平均数。

36,依据指标值的特点,绝对数时间序列分为:①时期序列,其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结果,即"过程总量";②时点序列,其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瞬间水平。

37,时间序列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一个是被研究现象所属时间;另一个是反映该现象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数量特征的指标值。时间构成要素反映时间单位的不同,如年、季、月、日等。

第五部分会计(第28-32章)

1,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按照对外提供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主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公众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管理会计用于满足内部管理人员需求。

2,财务会计是以会计准则为主要依据,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认、计量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记录营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归属,以及收益的形成和分配,定期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分析报表,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等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

3,管理会计的内容包括:①预测分析;②决策分析;③全面预算;④成本控制;⑤责任会计等。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其中,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运用一定的方法或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核算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

4,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包括:①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②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③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④资本的增减;⑤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⑥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5,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包括: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其他使用者。

6,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①可靠性;②相关性;③清晰性;④可比性;⑤实质重于形式;6重要性;7谨慎性;8及时性。

7,会计国标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谁需要会计信息,其次是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8,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决策的信息。

9,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货币计量、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

10,会计主体是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规定了会计核算内容的空间范围。这一前提就是要明确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特别是会计报表,反映的是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要求在会计核算中既不能将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混淆,也不能将本会计主体的会计事项遗漏或转移。

11,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营利组织,也可以不是营利组织。

12,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还包含着币值稳定的假设。货币计量的假设不表示货币是惟一的计量单位,有时在会计核算中也辅以实物数量等计量单位。

13,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等距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计算盈亏,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明确会计期间这个前提,才产生了当期和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准,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14,会计报表是以日常账簿资料为主要依据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它既是会计核算环节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会计循环过程的终点。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

15,企业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16,会计要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具体分类: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些也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②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有收入、费用、利润这些也是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

17,两个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利润。

18,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并且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9,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①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通过对它的有效使用,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②资产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③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而不是预期的资产,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20,所有者权益又称为*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是投资人在企业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即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合称为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

2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2,收入具有以下特征:①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②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资本;③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23,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其特征包括:①费用应当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②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③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24,狭义的费用指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与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工业企业的营业费用可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25,按照是否构成产品成本,工业企业的营业费用可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制造成本是指与生产产品直接有关的费用,应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是指与生产产品无直接关系,属于某一时期耗用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不参与成本计算,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6,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是为了使会计信息能达到质量标准而对会计核算所作的一般规范,具体包括:①权责发生制原则;②配比原则;③历史成本原则;④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27,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本期实现的收益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入账;凡不属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即企业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来确认。

28,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收益性支出是指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为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认企业的当期损益。

29,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属于流动资产。

30,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31,资本性支出是指为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购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均属于资本性支出。

32,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有价证券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33,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过程分为:①供应过程:货币资金一储备资金;②生产过程:储备资金一生产资金一成品资金;③销售过程:④成品资金一货币资金

34,《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主要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以及行政单位财务分析指标等作出规定。

35,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账户是根据以会计要素划分的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

36,账户按照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成本类、费用类和损益类;账户按照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

37,负债类账户的发生额与余额之间的关系是: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本期货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38,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对会计数据的记录、归类、报告的步骤和方法。即从原始凭证的整理、汇总,记账凭证的填制、汇总,日记账、明细账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的编制步骤和方法。账务处理程序的基本模型可以概括为:原始凭证一记账凭证一会计账簿一会计报表

39,账簿按照用途分类,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备查账簿。

40,为了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会计人员在登记账簿时,需要定期做好对账工作,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41,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用来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42,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下,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总分类账可以较详细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其缺点是: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该财务处理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

43,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是将日记账和总分类账结合起来,设置一本联合的账簿,称为日记账,并将所有的经济业务都登记在日记总账上。它适用于经济业务量少,使用会计科目较少的单位。

44,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如果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且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不存在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的事项。

45,财务报表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以下几种分类:①按照其反映经济内容不同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反映经营成果的报表和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②按照报送对象不同分为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会计报表;③按照编报主体的不同分为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④按照编制的时间范围不同分为年度会计报表、季度会计报表、月份会计报表

46,出纳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①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填制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对于转账投资有价证券业务,还要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直接登记有价证券明细分类账。②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有价证券明细分类账。③现金日记账的余额与库存现金每天进行核对,与现金总分类账定期进行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开户银行出具的银行对账单逐笔进行核对,至少每月一次,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银行存款总分类账定期进行核对;有价证券明细分类账与库存有价证券要定期进行核对。④根据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有价证券明细分类账、开户银行出具的银行对账单等,定期或不定期编制出纳报告,提供出纳核算信息。

47,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总分类账户试算平衡表进行的,可以采用两种试算平衡方法,即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公式为: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余额试算平衡法公式为: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48,会计记录是通过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等载体,运用复式记账等手段,对确认和计量的结果进行记录,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积累数据的过程。会计记录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49,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50,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其中借贷记账法是一种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记账方法。

51,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确定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进行确认;②确定该业务应在何时进行确认;③确定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52.资产类项目按流动性(即变现速度)进行排列,流动性强的排在前面,越排在前面,其变现速度越快;流动性差的项目排在后面,越排在后面,其变现速度越慢。并按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分项列示,流动资产在前。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排列为: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和待摊费用等。长期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排列为: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递延资产等。

53,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顺序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适当排列编制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54,资产负债表月度报表,它是以“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等式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的一种报表。

55,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静态会计报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属于动态会计报表。

56,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有账户式和报告式两种。我国采用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格式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分为左右两方,左方列示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的分布及存在形态,反映企业可以用于偿还债务的资产;右方列示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反映企业需要清偿的债务和不需要清偿的权益,即反映全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和构成情况。

5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包括: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②"收到的税费返还"项目:③“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④"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⑤"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⑥"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

58,单步式利润表是将本期发生的所有收入汇集在一起,将所有的成本、费用也汇集在一起,然后将收入合计减成本费用合计,计算出本期净利润。多步式利润表是将利润表的内容作多项分类,即从营业收入到本期净利润,要做多步计算,分别计算出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以便形成几种损益信息。我国企业的利润表多采用多步式。多步式利润表分为正表项目和补充资料两大部分;利润表以“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等式为基础。

59,企业利润表的作用在于:通过利润表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企业利润的形成情况,据以分析、考核企业经营目标及利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企业利润增减变动情况及原因,据以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盈利能力,评价或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和能力。

60,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其中,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61,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在于①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以及净流量的信息;②企业获取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能力;③企业当期获取现金的主要来源和当期现金的使用去向。我国企业应按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正表在补充资料中提供按间接法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并将正表中按照直接法反映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在补充资料中按照间接法计算调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核对。

6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①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②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③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④;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⑤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6投资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63,现金流量表中的补充资料包括三部分内容:①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按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②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

64,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包括:①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②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③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④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⑤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⑥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65,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和流出的项目有: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②收到的税费返还;③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④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③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⑥支付的各项税费;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等

66,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实际上就是采用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以净利润为基础,采用间接法需要加以调整的项目可以分为四大类:① 没有实际支付现金的费用;②没有实际收到现金的收益;③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④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

67,负债类项目的排列按照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先到期的排在前面,后到期的排在后面,并按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顺序分项列示,流动负债在前。

68,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附注一般应当披露如下内容: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等。

69,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主要有:①流动比率;②速动比率;③现金比率;④资产负债率;5产权比率;6已获利息倍数。

70,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故二者的差别只是在分子上。流动资产包活速动资产和非速动资产,非速动资产包括存货、待摊费用、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及其他流动资产。因此,非速动资产是影响企业流动比率却不影响其速动比率的因素。

71,流动比率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是衡量短期债务清偿能力最常用的比率,反映企业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流动比率是衡量短期债务清偿能力最常用的比率,是衡量企业短期风险的指标。

7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增加相等的金额应考虑以下三种情况:①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负债时,流动比率不变;②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时,流动比率下降;③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时,流动比率提高。

73,结构比率又称构成比率,是会计报表中某项目的数值占各项目总和的比率,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存货与流动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与全部资产的比率等都属于这类比率。

74,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反映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用来衡量盈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

75,产权比率二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产权比率用来表明由债权人提供的和由投资者提供的资金来源的相对关系,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一般来说,所有者提供的资本大于借入资本为好。这一指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

76,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全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其计算公式为: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

77,盈利能力分析主要运用以下财务比率指标:①营业利润率;②主营业务净利润率;③资本收益率;④净资产收益率;⑤资产净利润率;⑥普通股每股收益;7市盈率;⑧资本保值增值率。

78,市盈率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普通股每股收益的比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79,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营业利润与业务收入(销售收入)的比率。

80,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所有者对企业投资部分的盈利能力,又称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或净资产利润率。其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 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x100%。

81,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本年末所有者权益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的辅助指标;该指标是根据资本保全原则设计的,反映企业资本的保全和增值情况。

82,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①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②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83,比率分析法是指将会计报表及有关资料中两项彼此相关联的项目加以比较,通过计算关联项目的比率,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确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比率分析中常用的财务比率有:①相关比率;②结构比率;③效率比率。

84,动态比率是财务报表及有关财会资料中某项目不同时期的两项数值的比率,可分为:①定基动态比率,以某一时期的数值为固定的基期数值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②环比动态比率,以每一分析期的前期数值为基期数值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

85,我国预算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政府预算会计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有关的信息,实行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政府财务会计提供与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含运行成本)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实行权责发生制。

86,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预算会计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有关的信息,实行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财务会计提供与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含运行成本)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实行权责发生制。资料来自晦考网

87,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①预算收入,指政府会计主体在预算年度内依法取得并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流入;②预算支出,指政府会计主体在预算年度内依法发生并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流出;③预算结余,指政府会计主体预算年度内预算收入扣除预算支出后的资金余额,以及历年滚存的资金余额。

88,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①资产;①负债;③净资产;④收入;⑤费用。

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收入和费用应当列入收入费用表

89,收入的确认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与收入相关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②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入会导致政府会计主体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③流入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90,政府会计主体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耗用或者可以变现的资产,包括:①货币资金;②短期投资;③应收及预付款项;④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①固定资产;②在建工程;③无形资产;④长期投资;⑤公共基础设施;⑥政府储备资产;7文物文化资产;8保障性住房;9自然资源资产等

91,政府财务报表是对政府会计主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等信息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

政府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和净资产差异表。

92,政府会计主体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包括:①应付及预收款项;②应付职工薪酬;③应缴款项等。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包括:①长期应付款;②应付政府债券;③政府依法担保形成的债务等。

93,政府决算报告的目标是向政府决算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有助于政府决算报告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依据。政府决算报告使用者包括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②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③政府会计主体自身;④社会公众;⑤其他利益相关者,

94,政府会计主体应当编制政府决算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政府决算报告是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年度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文件。政府财务报告是反映政府会计主体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运行情况等信息的文件。

第六部分法律(第33-37章)

1."经济法”是与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等部门法并列的一个法律部门,是现代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整经济的法",是调整围绕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所进行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体,它既包括传统法律体系中的民法、商法,也包括近代产生的经济法,它既包括调整国内经济关系的法,也包括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它是一国所有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现代市场经济是"混合经济",是市场力量与政府干预力量综合作用的经济形态。法律对市场经济的调整,表现为多个法律部门的综合运用、协调作用。具体来说,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包括三个层次:①民商法;②经济法;③其他法律部门,主要包括劳动法、环境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部门。

3,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挥着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规制的法律体系中,民商法处于基本法的地位。民法是市场经济基本法。民商法主要调整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经济领域。民商法主要包括《民法总则》《合同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票据法》《证券法》等。

4,法律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在经济领域,法律的调整对象即是经济关系。

5,宏观经济管理关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如发展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因而可以分化出各种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关系,如计划关系、财政政策关系、货币政策关系、产业政策关系等。

6,市场管理关系是国家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市场管理关系由经济法调整,其内容具体包括:①维护公平竞争关系;②产品质量管理关系;③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

7,根据物权有无从属性可以将物权区分为主物权和从物权主物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物权,它与其他权利没有从属关系,如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采矿权、取水权等。从物权是从属于其他权利而存在的物权。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从属于债权而存在,属于从物权。地役权从属于需役地的所有权而存在,属于从物权。

8,物权和债权相比,其自身的法律特征有:①物权是绝对权,又称“对世权";债权是相对权,又称"对人权”。②物权属于支配权。物权的权利人不必依赖他人的帮助就能行使其权利,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债权是请求权,是请求债务人依照债的规定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③物权是法定的,物权的设定采用法定主义;债权,特别是合同债权,主要由当事人自由确定。④物权的客体一般为物,债权一般直接指向的是行为,而间接涉及物。⑤物权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债权原则上不具有追及的效力,不具有对内优先的效力。

9,担保物权是指为确保债务清偿的目的,在债务人或第三人所有的物或所属的权利上设定的、以取得担保作用的定限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是几种主要的担保物权。担保物权的特征有:①价值权性;②法定性;③从属性;④不可分性;⑤物上代位性。

10,担保物权具有物上代位性。担保物权的实质在于对标的物交换价值的直接支配。因此,担保标的物变化为其他的价值形态时,担保物权所具有的支配效力及于变形物或者代替物。担保物因毁损灭失所获得的赔偿金成为担保物的代替物,担保物权人可就该代替物行使担保物权。

11,需要统一登记的不动产物权包括:①集体土地所有权;②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③森林、林木所有权;④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⑤建设用地使用权;⑥宅基地使用权;7海域使用权;⑧地役权;9抵押权;10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权利

12,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①物权法定原则,指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得丧变更及其保护的方法均源自法律的直接规定,当事人不得自由地创设;②一物一权原则,指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不得有互不相容的两个以上的物权同时存在于同一标的物上;③物权公示原则,指民事主体对物权的享有与变动均应采取可取信于社会公众的外部表现方式的原则。。

13,物权法定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①物权种类法定化;②物权内容法定化;③物权效力法定化;④物权的变更规则法定化;⑤物权保护方法法定化

14,一物一权原则,即指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不得有互不相容的两个以上的物权同时存在于同一标的物上。其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一个特定的标的物上只有一个所有权。根据一物一权原则,一个所有权的客体仅为一个独立物,集合物原则上不能成为一个所有权的客体,而只能成为多个所有权的客体。②同一物上不得设有两个以上相互冲突和矛盾的物权。同一物之上可以并存数个不相矛盾的物权。例如,所有权与他物权同时并存;在同一物之上设定数个不相矛盾的担保物权等。

15,《物权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

16,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的财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在我国,用益物权的种类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国家集体自然资源使用权、典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渔业养殖捕捞权等。

17,转移登记与变更登记的区别主要有:①登记前后权利主体的变动情形不一样。转移登记前后的权利主体不一致,而变更登记前后的权利主体一致,只是权利主体形式(如权利人姓名、名称等)发生了变化,或者是权利客体形式(如房地产名称、用途、面积等)发生了变化,但变更登记前后的权利人是同一人。这是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②转移登记是一种不动产权利转让行为,即原权利人将其拥有的不动产物权转移给他人的行为。而变更登记不是权利转让行为,不动产权利人并未将权利转移给他人。③是否缴税不同。转移登记属交易行为,一般应依法缴纳相关契税、所得税等税款,而变更登记不属交易行为,故不需缴纳税款

18,所有权的绝对消灭,是指因所有权客体的原因而消灭,如标的物毁损或灭失导致原物权的终止。由于物本身的灭失,使原来建立在这一权利客体上的物权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彻底消灭。

19,禁止抵押的财产有:①土地所有权;②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③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④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⑤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20,需要进行抵押登记的财产主要有:①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②建设用地使用权;③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①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这些抵押财产都是不动产,对于这些不动产抵押,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

21,权利质权是指以出质人提供的财产权利为标的而设定的质权。在我国,不动产不能成为权利质权的标的,不动产只能作为抵押权的标的。可以质押的权利凭证有:①汇票、支票、本票;②债券、存款单;③仓单、提单;④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⑤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⑥应收账款;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

22,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由公民或集体组织,对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从事生产活动,依照承包合同的规定而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其具有以下法律特征①承包经营合同是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依据。承包经营合同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内容、存在期限、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是整个承包法律关系建立的基础。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公民或集体组织。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客体为全民所有的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④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

23,继受取得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行为或基于法定的事实从原所有人处取得所有权。所有权继受取得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因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取得所有权,法律行为具体包括买卖合同、赠与和互易等。②因法律行为以外的事实而取得所有权,如继承遗产、接受遗赠等。③因其他合法原因取得所有权,如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通过合股集资的方式形成新的所有权形式。

24,按份共有又称分别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物权法》规定,处分按份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

25,所有权原始取得的方式主要有三大类:①因物权首次产生而获得所有权,主要方式有生产和摹息。②因为公法方式获得所有权,主要包括国有化、没收等。③其他直接根据法律规定确定所有权归属的方式,主要包括先占、添附、发现埋藏物和隐藏物、拾得遗失物、善意取得等,

26,抵销是指当事人双方相互负有同种类的给付义务时,将两项义务相互冲抵,使其相互在对等额内消灭。适用抵销的条件包括①当事人双方必须互相有债务、债权。②当事人双方的给付债务应为同一种类。③当事人双方的债务均已到履行期。④当事人双方的债务均是可以抵销的债务。

27,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的权利而危害债权实现时,债权人享有的以自己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权利的权利。债权人代位权必须通过诉讼方式行使,代位权的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债权人代位权的成立条件包括:①须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权利;②须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且因此可能危及债权人的债权;③须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已届清偿期而未获清偿;②须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为非专属性权利和可以强制执行的权利。

28,实践合同是指除了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以外,还需要有一方当事人实际交付标的物的行为才能成立的合同,所以实践合同也称要物合同。保管合同、借用合同等都属于实践合同

29,解除权是指合同当事人可以依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权利。解除权是一种形成权,即只要解除权人将解除合同的单方意思表示通知对方即可产生解除合同的效力,而不必经对方的同意。所以,基于解除权解除合同的属于合同的单方解除。合同解除权的根据是合同的约定或法律规定,因此基于解除权解除合同的包括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形式。

30,合同无效的情形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31,合同的可撤销和可变更的情形①因重大误解订立的;②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32,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①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②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③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④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⑤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33,据合同当事人各方权利义务的分担方式,可以将合同分为双务合同和单务合同。其中,单务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只负有义务而不享有权利,另一方只享有权利而不负担义务的合同,赠与合同、借用合同属于单务合同。

34,要约不得撤销的情形:①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②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35,要约是向要约人希望与其缔结合同的相对人发出的意思表示。要约必须是向受要约人发出的。如果不能确定受要约人,则表明发出提议的人并没有选择相对人,所发出提议的目的是为了邀请不特定的人向自己发出要约,属于要约邀请,如一般商业广告等。

36,要约邀请的形式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和商业广告。

37,后给付义务人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况有①经营状况严重恶化;②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③丧失商业信誉;④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38,能够引起合同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包括:合同履行、抵销、提存、免除债务和混同。其中,混同是指债权与债务同归于一人而使合同关系终止的事实。发生混同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概括承受;二是特定承受。

39,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全面履行原则,指当事人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全面、适当地履行;②诚实信用原则,是商品经济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将诚实信用规定为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正是这一道德规范的法律化;③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辨权,是债务人在法定条件下对抗权利人的请求权而暂时拒绝履行债务的权利。

40,合同的保全,是指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致使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受到危害,而设置的保全债务人责任财产的法律制度,具体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和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合同保全的基本方法是代位权和撤销权的行使。这两种措施都是通过防止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或恢复债务人的财产,从而保证债权人权益的合法实现。

41,合同权利的转让,是指合同中的债权人全部或部分的将其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转让的权利应具有可转让性.

42,不具有可转让性的情形:①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如具有人身性质的债权;②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③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43,保证人是承担保证责任的义务人,只有符合法律所规定的保证人条件的人,才可以作为保证人。保证人必须是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国家机关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均不得作为保证人。

44,保证的方式有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在设立保证时,保证人与债权人应就保证方式加以约定,如果保证合同中当事人双方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45,债权人的撤销权是指当债务人所为的减少其财产的行为危害债权实现时,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得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该行为的权利。

46,免责事由,又称免责条件,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当事人对其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免除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不可抗力;②受害人的过错;③免责条款。

47,合同中免责条款无效的情形①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②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即当事人可以根据合同自由原则约定免责条款,但这种约定并不是可以任意进行的。免责条款必须符合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的要求,违反法律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的不能发生法律效力。

48,公司具有以下特征:①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即公司设立的目的、公司的各种运营活动都是为谋求经济利益。②公司具备法人资格。③公司以章程为存在和活动的根据。

49,根据有限责任公司的*会议事规则,一般情况下,*会会议做出决议采取“资本多数决"原则,即*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下列事项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通过: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

50,上市公司在一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应当由*大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51,公司*的义务一般包括:①缴纳所认缴的出资;②公司设立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③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即应当遵守公司章程,履行公司章程规定的义务。

52,确认*资格的标准主要有公司章程、*出资、出资证明书、*名册、公司登记机关对*的登记以及实际享有的*权利等。

53,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将其所持公司股权转让给*以外的第三人,但须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条件:①其他*的同意权及其行使。*向*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过半数同意。*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征求同意,其他*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30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②其他*的优先购买权。经*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54,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55,公司可以收购本公司股份的情形包括:①减少公司注册资本;②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④*因对*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56,公司的经理是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经理,股份有限公司设经理,经理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

57,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的职权:①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②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③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④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⑤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⑥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7决定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8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58,监事会是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机构,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59,董事会对*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①召集*会会议,并向*会报告工作;②执行*会的决议;③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④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⑤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6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7制订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8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9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10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60,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下列职权:①清理公司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②通知、公告债权人;③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的业务;④清缴所欠税款以及清算过程中产生的税款;⑤清理债权、债务;⑥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7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61,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6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62,公司因下列原因解散:①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②*会或者*大会决议解散;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④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⑤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表决权10%以上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63,我国商标注册采用自愿注册和强制注册相结合、以自愿注册为主的制度。商标注册须满足的三项条件之一是:商标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构成要素,商标设计必须具备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国家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申请商标的注册,未经核准注册的,不得在市场上销售

64,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经营者负有格式条款的合理使用义务,包括:①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否则该条款无效。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否则该内容无效。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6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承担7日无理由退货义务,即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7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7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货运费由消费者承担,另有约定的除外。但下列商品除外:①消费者定作的;②鲜活易腐的;③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④交付的报纸、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7日无理由退货。

66,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7,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68,《专利法》不予保护的对象包括:①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③科学发现;④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⑥动物和植物品种,但对于动物和植物品种的生产方法,可以依法授予专利权;7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8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69,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之日起计算

70,必须注册的商品是指与人民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直接涉及人民健康的极少数商品,即人用药品和烟草制品,以及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其他商品。

71,劳动合同的必要条款包括:①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②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③劳动合同期限;④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⑥劳动报酬;7社会保险;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劳动合同的选择性条款包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72,用人单位不得对劳动者采取经济性裁员和非过错性解除的情形:①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②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③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④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⑤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73,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①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②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①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②因劳动者过错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⑥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4,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①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②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且单位对劳动者不能依据《劳动合同法》得享法定解除权,续订劳动合同的。

75,法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情形包括:①劳动合同期满;②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③劳动者死亡.

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①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的;②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76,依法求偿权是指消费者在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享有的要求获得赔偿的权利,依法求偿权是弥补消费者损害的必不可少的救济性权利。求偿的主体包括:①商品的购买者、使用者;②服务的接受者;③第三人,即消费者之外的因某种原因在事故发生现场而受到损害的人。求偿的内容包括:①人身损害(无论是生命健康还是精神损害)赔偿;②财产损害赔偿,包括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的损失。

77,经营者的消费者信息保护义务包括:(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和双方约定收集、使用信息;②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自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等必要措施,确保消费者信息安全,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①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78,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79,垄断行为主要包括:①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这是经济生活中一种最常见、最典型的垄断行为,②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③经营者集中。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80,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包括:①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②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③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④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⑤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⑥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7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81,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①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②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③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④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⑤联合抵制交易;⑥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82,垄断协议的豁免情形,主要包括:①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②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③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④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⑤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⑥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7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83,行政垄断是指行政机关或者授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反垄断法》第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84,《反垄断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国务院规定的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的机构,负责反垄断执法工作,其主要包括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85,《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86,《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①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②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③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④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87,《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经营者进行有奖销售不得存在下列情形:①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等有奖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②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③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万元

88,《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规定,经营者利用网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法的各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下列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①未经其他经营者同意,在其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中,插入链接、强制进行目标跳转;②误导、欺骗、强迫用户修改、关闭、卸载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③恶意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实施不兼容;④其他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89,《产品质量法》所称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对"产品"这一概念要明确:①天然的物品,非用于销售的物品,不属于该法所称的产品;②建设工程不适用该法规定;③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范围的,适用该法规定。

90,《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①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②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③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