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玲年轻时照片,张艳玲个人照片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2-05 15:56:56

来源:【东方烟草报】

优雅婉约,才华横溢。与荣获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烟草行业生态环境与烟叶质量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艳玲对话交流,记者深切感受到了朋友相聚时的亲和气场。

从学业谈到职业,从项目聊到创新,从攻关讲到成长,声声入耳。记者听到了一位科技工作者奉献行业的故事。

20年来,张艳玲始终坚守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活跃的创新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奔走在烟叶生产科研一线,多次圆满完成行业重大项目,为稳定烟叶规模、提升烟叶品质、促进烟叶生产现代化贡献出智慧和力量。

一个随时准备出差的工作习惯

张艳玲有一个习惯,常年在办公室放一个行李箱。

这个习惯,还要从20年前说起。

2002年9月,刚刚入职郑州院,张艳玲就接到了参与筹划运作中国烟草种植区划项目的任务。作为项目组的一员,张艳玲深知,中国烟草种植区划作为国家烟草专卖局立项的重点科研项目,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必须做好吃苦和奉献的心理准备。

为了确定项目总体研究思路和实施方案,推动项目尽快上马启动,她一边熟悉行业情况,一边学习借鉴农业区划相关知识和作物品质区划最新进展,设计项目研究思路,完善项目实施方案。2003年11月,国家局正式启动了中国烟草种植区划重大科研项目。

项目实施过程中,接个电话就出差成为常态,“郑州—北京”夕发朝至的火车成为张艳玲常用的交通工具。她说这样可以确保第二天一早赶到国家局机关,汇报情况、研讨方案、推动工作。她和项目组成员深入生产一线,在大量收集分析全国烟区烟叶、土壤样品和气象等数据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烟区生态环境和烟叶品质的关系,利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包括植烟土壤适宜性、烤烟气候适宜性的烤烟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连续三个月驻守在实验室和烟叶试验田,创新性建立了烟叶质量量化评价体系……

2008年7月18日,中国烟草种植区划项目鉴定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等11人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此后多年行业烟叶工作的重要参考,2009年获得了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2003年到2008年,我和同事共摸清了500多个产烟县(市、区)的生态、生产和烟叶质量状况。正是在参与这个重大项目的过程中,为了按时完成科研任务,我养成了随时准备出差的工作习惯。”张艳玲说,“随时待命,随时出发。”

一种勇追科技前沿的视野

在张艳玲看来,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要具有全球视野。

借助国家局科研项目,张艳玲研究提出气候条件尤其成熟期气温是三种烟叶香型形成的重要生态基础,为全面揭示烟叶风格特色成因提供了重要参考,该研究项目获得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土壤是烟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张艳玲引入国外土壤健康评价体系,围绕土壤健康指标筛选、评价方法建立、健康土壤构建、土壤健康管理等内容开展系统研究,率先建立了植烟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为全国各大烟区改善土壤生态提供了技术遵循。

2018年,国家局启动烟草科研大数据重大专项,烟叶质量大数据成为第一批实施的应用端项目。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张艳玲全力投入从未涉猎过的大数据技术领域,全面学习数据元、数据中台、数据清洗、多维分析等知识,多方参阅农业、生物领域相关大数据系统,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效沟通……2022年,一个覆盖全国烟叶主产区、横跨20年时间轴的全国烟叶质量大数据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为烟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基础支撑。

近年来,“在哪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成为烟叶生产必须回答的紧要课题,烟叶生产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021年12月,张艳玲积极联络智慧农业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在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郑州院达成了开展智慧烟叶研究的合作共识,签署了共建联合实验室的协议。张艳玲还积极对接国内外科研机构,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智慧烟叶生产研究,为烟草农业科研注入了新活力。

一脉传承的严谨求实学风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张艳玲认为这是郑州院严谨求实、朴实厚重、淡泊名利学风塑造的结果。

这种传承,来自郑州院朱尊权、袁行思、谢剑平等一代学术名师的率先示范、带头引领。

张艳玲清晰地记得,2008年,朱尊权院士提出了上部烟叶开发利用的科研项目,然而在研讨论证会上,不少与会代表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个项目面对多重困难,建议慎重上马。面对质疑,朱尊权院士以宽阔的科研视角,深刻阐述上部烟叶的独特价值,提出了系统的技术方案,以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统一了大家的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张艳玲多次跟随朱尊权院士深入试验烟田,指导形成了“上部4~6片烟叶一次成熟采烤”技术模式,当年烟叶直接进入配方,为卷烟新品开发奠定了原料根基。

2013年以来,张艳玲奔走全国各大烟区,让“上部4~6片烟叶一次成熟采烤”这项技术生根开花结果,为改善烟叶供需矛盾、提高烟农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行业、烟区和烟农。

在多年跟随谢剑平院士开展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和烟草纳米增效研究的过程中,张艳玲学到了严谨求实、勇攀高峰的精神。“谢院士非常勤奋,很多时候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她说。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在张艳玲的带领下,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也正在快速成长。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面对组织给予的荣誉,张艳玲表示,要传承院风,永葆创新激情,在祖国大地上写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

本文来自【东方烟草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