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由来
1.二十四节气是从天文学的角度来划分的,每一节气对应“时候”、“物候”和“气候”这三候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又称斗转星移)制定。(注: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我国古人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
其实说的简单明了一点就是,老祖宗们根据大数据统计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不同的方向代表不同的季节,即春、夏、秋、冬四季,然后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又细分出了二十四个节气。)
2.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包括六个节气,分别为:
(1)春季: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2)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4)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一年24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每节气分三候,每候5天;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七十二候”。
三、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含义、大约时间点、诗歌和七十二候的释义:
(01)(春)立春:指春季的开始。民间俗语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
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
【立春】诗歌一首
条条柳枝探芽苞,旸风拂唱催嫩草。
孟陬肇岁萌初始,二八娇妍半遮笑。
【立春】三候:
(一候)立春之日东风解冻,
(二候)又五日蛰虫始振,
(三候)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02)(雨)春雨:指的是雨水量渐增。民间俗语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
【雨水】诗歌一首
草木萌动花盛开,耕春闲田有人来。
坤灵氤氲天生水,新阳郁沛衬薷麦。
【雨水】三候:
(一候)雨水之日獭祭鱼,
(二候)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
(三候)又五日草木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