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有什么说法没,二月二有什么寓意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0-27 08:08:20

文:沛县 黄清华

农谚是先民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有着丰富的天文学和物候学知识,是指导农事活动的最直接最简洁的口诀,在中国农业生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农谚起源于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中已经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记载,汉代桓宽《盐铁论》中也有“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的农谚出现,这与沛地农谚“人能在人下为人,树不能在树下为树”有相通相似之处。

二月二有什么说法没,二月二有什么寓意(1)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和经纬度差异较大,这决定了农谚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

沛县地处黄淮流域,属中原地区的平原地形,广大北方地区的农谚在这里大都可以适用。但沛地因东西地势和土壤结构的不同,也有不少属于一地特有的农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沛地耕作制度经历了从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的变化,客观上引发了农谚适用性的变化。

沛地农谚丰富多彩,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非物质性的生产力。

从内容上分,涉及到农事、物候、地缘等方面,有的还与社会生活相关联;

从时令上分,涉及到一年四季农事活动的不同阶段;

从地缘关系分,东部沿湖地区与西部大沙河地区各有异同。

正是这些世世代休口口相传的农谚,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旧时代,给农人提供了可资遵循的农事活动指南。

二月二有什么说法没,二月二有什么寓意(2)

反映时令变化与物候关系的农谚在沛地比较普遍,其中《九九歌》一直被广泛传递与运用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反映了从冬至开始一直到夏季收获三个月时间的时令变化,以及相关农事活动。

新中国建立前后,这是一首几乎妇幼皆能吟诵的农谚,而今小学课本上还有选录,足以说明它的普遍性。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九九”过后便到了春分,又是一个农事大忙的季节了。

唐宋时期,《九九歌》在沛地已经很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寒尽”亦即 “九尽”,寒尽暖来,是时令上的一个节点,也是农事活动的新起点。

“九尽桃花开”,明媚的春光开始取代肃*的严冬和料峭的春寒,农人从家中走向原野,开始新一轮的农事活动。

沛地还有一些与“九”有关的农谚,如“春打六九头,五九尾”,通过对“九”的计数了解春天到来的时间。再如“九九再九九,麦子到了口。”反映了“九尽”以后,再有八十多天的时间小麦就要收获了。

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里,这两句农谚是农人企盼收获小麦、脱离饥饿的普遍心态的折射。

还有“春打六九头,备耕早动手”的农谚广泛流传,那是对农人春耕备种活动的提醒。

二月二有什么说法没,二月二有什么寓意(3)

指导农事活动的谚语是沛地农谚的主体,时间贯穿四季十二个月。

“枣发芽,种棉花”是沛县西部地区常用的农谚,因为历史上沛地西部是植棉区,东部地区棉花种植量较小。

枣树发芽一般在“立夏”前后,这时气温、地温开始上升,适宜棉花播种(点播或条播),而在南方则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的农谚,反映了农谚的区域差异。

还有“小满葚子黑,芒种收大麦”、“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以及“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等,都是农事活动的“教科书”。

大麦是“三麦”(大麦、小麦和元麦)之一,因为早于小麦成熟,对“青黄不接”时期的农人来说,早十天八天收获就能减少饥饿的痛苦,因而包括生产队时代,或多或少地都要种上一些大麦。

如今因大麦产量低、品质与小麦相比相对较差,除了专门用作酿酒原料外,大多地区已不再种植,这一农谚也逐渐消亡。

二月二有什么说法没,二月二有什么寓意(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