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禹的故事就这么流传下来,后世,如司马贞、张守节等就本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态度对司马迁予以批评,本来,后世纠正过来的说法大家都是承认的,可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手段的提高,人们对这一段记述就有了新的认识,什么认识?
居然很惊讶的发现,原来《尚书》以及《史记》当中的这段记述,并非胡说,而是有一定现实的影子,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个问题:大禹为什么要倒插门
即屈原怀疑的,大禹作为舜帝时期的水官,位高权重的大臣,为什么不堂而皇之的 将女娇娶进门 ,而是当了上门女婿,成为后世很多人都看不起的赘婿。
有人说这是因为大禹是其时天下四罪之一鲧的儿子,倒他担任有崇伯,即有崇氏部族首领的时候,氏族已经没落,所以 不得不跟当时势力很大,跟东夷部族皋陶有点关系的涂山氏结亲,简而言之,这仿佛就是一桩政治婚姻,然而,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中却有别的说法,曰: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
当中的白狐就是涂山氏的女娇,大体上讲,这段故事说明, 大禹正发愁没媳妇的时候,女娇就自动上门了,对这一点,屈原也是承认的,否则,就不会说“而通之于台桑”,没有三媒六聘,在台桑定下终身之好,如今安徽蚌埠涂山南麓还有台桑石,据说就是当年大禹、女娇幽会的地方。
综合两种说法,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大禹、女娇有点走婚的影子,而且,还是到女方台桑,而不是到男方土方走婚。
第二个问题:婚后两天便生下了启。
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 因为大禹以后成了一位贤明的君王,出于为尊者讳的缘故 ,后人无论如何也不敢设想,大禹的老婆居然奉子出嫁,而且这个孩子以后还成了大雨的继承人,也成了一个贤明的君王。
然而,大禹处在什么时代?三皇五帝,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末期,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一段时间,与前期不同的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私有财产已经出现,我在《远古神话中记录了一个残忍的习俗,后人不知所以,还将之传为美谈》一文中说过,反应在婚姻上的特点是,走婚的形式已经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而且还正向单偶婚演变 ,演变就等于尚未成型,依旧以对偶婚为主,那么,什么是对偶婚?

在一定时间段内,固定一个交往对象, 又因为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期,导致男女双方的关系还是以女人为主。
从这个层面讲,大禹不惧“胡维嗜不同味”的辛苦,倒插门嫁到涂山氏部族就不难理解,再加之对偶婚形势下,男女双方没有忠于对方的义务,她(他)一段时间内可以和你交往,过了这段时间也可以和别人交往,因此,涂山氏在大禹之前,就有别的“偶”也不是多稀奇的事。
两者综合下来,大禹和涂山氏结婚两天后,涂山氏就生下儿子启,就是很正常的事了,这是当时的风俗,屈原、司马贞等囿于时代限制,技术手段,对此感到疑问也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大禹自己也说“我不得名子”抑或是“予弗子”。

我没有抚养他,当时,人们为了保障血统的纯正,有“弃首子”的习俗,综上,大禹结婚两天后就生下了启便顺理成章,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是谁的呢?部族小伙,抑或是,至于具体答案,怕只有涂山氏的女娇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