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桃花出现在古代,并不是美景的象征,而是一种“鬼神的信念”。渔夫看到遍地的桃花,地点诡异,象征的意义也直指先人,这实在让人觉得太过凑巧。
作为这整篇故事的主角——渔夫,恰恰在古代也是一个,让人听起来心头一凉的职业。
在官宦朝代,渔夫对于大家的作用无非有这两种:一是捕捞物体,二是捕捞尸体。在文章里,能发现桃花源的渔夫,不是在捕捞物体,就是在寻找尸体。
这明里暗里似乎都在表述,这个所谓的人间“仙境”——桃花源,极大可能不是阳间的世界,因此里面住的人,也极大可能是已经逝世的人。
在对桃花源里,所建造的房屋进行描述时,其实也是相当符合逝世的人所住。
在山下的村子里,房屋布局应该是错落无序的,人们必须依靠山上的基石才能建造房屋。但在桃花源里,房屋错落有致,按序排好,这基本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得到的。
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些房屋,其实暗示的对象是“墓碑”。
因为只有一座座竖立的墓碑,才有可能错落有序,排列好,规整而齐全。更何况,这周边还有依山傍水的环境和成片的桑竹地。
最让人觉得诡异的,就是桃花源里住着的人,基本也都是不符合常规生活现状的。
这里的人虽然年龄各异,成家生娃,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与世隔绝”。
既然是从秦朝逃难过来的人群,又与世隔绝了,那为什么会穿着外面当朝的衣服呢?
唯一的解释,还是指向了“先人”。因为只有逝去的人,才有可能接收到后辈所“给予”的,当今朝代的衣服,烧衣服给先辈,也是一种后人祭奠先人的方式。
这么看下来,光是从大环境的细节描写上,就可以看出这个所谓的仙境,实在是太诡异了。
结语对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陶渊明的心境与体会,我们自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但我们唯一可以尝试做的,就是翻阅他的《桃花源记》。对此细细品味,研读透彻,其实就能够感受,他在文章里给世人所留下的,内心所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